SIU:请回答 Web3:不得不说的开源演化简史

从理解开源文化开始,理解Web3。

撰文:weiduan.eth

关于Web3这样的早期浪潮,每一个人都有无数疑问。而我发现,最值得拿出来的「开源」这件事,却鲜少引起热议。如果说Web3的诞生,源于加密货币;那加密货币的诞生,则源于开源这座圣杯。

理解开源对理解Web3有什么帮助呢?我自己实际上才刚刚入行3个月整,不过,和很多Web3OG交流下来,ta们都惊讶于我入圈时间如此之短、与认知又比较深入所造成的反差。

而回过头看,这还真不是我学得有多快,只是刚好我之前浸多年的开源社区,已经非常像Web3的核心领域之一:DAO。开源社区,有点类似于公司与DAO之间的中间过渡形态,是在加密货币还没有诞生之前,基于法币的一种「打造出更高生产力/满足更新需求的软件」的折衷方案。

去理解开源文化及其精神,不像区块链、加密算法、拜占庭难题那么难懂那么高门槛;而开源这种价值观,又是我们这个信息新时代技术演变的重要底层支柱之一。我想通过这篇文章,与你共享这些认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那第一个叩问,开源到底是什么?你可以说开源是公益、开源是奉献利他,也可以说开源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组织方式、人类协作标准,甚至说开源是一种宗教、一种信仰。每种说法每个视角自有它的合理性,我主要着力于「打造出更高生产力/满足更新需求的软件」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新华网联合太空艺术馆、万户创世将于4月24日发售中国航天日数字藏品:金色财经消息,新华网联合太空艺术馆、万户创世将于4月24日在“星元数”平台发售中国航天日数字藏品,通过科技赋能艺术,激发公众探索未知的科学热情,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美好祝愿。

本次发售的中国航天日数字藏品共3款:“‘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和“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新华网客户端)[2022/4/23 14:43:25]

截止2022年,不论国内外Web2的开源行为,都已经孵化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尤其随着云计算渡过了作为不成熟基础设施的早期,进入推动人类社会全盘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期,这两年开源Infra可谓蓬勃发展,全球遍地开花。国内仅截止到去年年底,相关创业公司悉数涌现,融资金额令人咋舌:

可以看到,从数据库、中间件到AI、云原生领域,开源项目的融资金额加频率,都在不断刷新记录。早于国内一个发展身位的世界级开源公司们,要么上市要么被收购,资本退出的周期越来越短。其中一个显著代表,云DevOps平台HashiCorp,2021年12月9日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IPO市值约153亿美元:

动态 | EOS创世私钥恢复系统已在Jungle测试网完成测试:据MEET.ONE消息,eosDAC的Michael Yeates透露,自动化EOS创世私钥恢复系统上周已在Jungle测试网完成测试,即将发起部署在EOS主网的提案,待BP投票通过即可帮助用户找回丢失的创世账户私钥。[2019/4/18]

显然当下主流的开源行为,已经变成一个合格赛道、资本游戏。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就会发现开源生态的繁荣,已经达到什么地步:

而整个诞生到上市的过程中,开源创业公司的投资人注入了大量资本和时间,创始团队度过了很多难关和掉头发的会议,来自社区的开源贡献者则付出了无数PR和「PR」,这背后是一行行代码、一页页文档和一声声的口口相传。

最后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潇洒离场;创始团队功成名就,买车买房;广大的开源贡献者,比划着穿不完的T恤、Hoodie和贴纸,感受到一股投身开源的「参与感」,继续开心地敲打着下一个Bug。所以吊诡的是,开源社区的绝大多数实际贡献者,一直在讲自己「为爱发电」这回事,ta们并没有从参与开源中获取持续合理的经济回报。

声音 | 创世资本孙泽宇:和LEX项目一点关系都没有:近日有“LEX问鼎开年最强盈利项目”的资金盘宣传信息在社交媒体传播,并有人宣称幕后老板是创世资本孙泽宇。对此孙泽宇表示和这个项目“毛关系都没有”,并强烈谴责这种币圈行为。[2019/1/17]

接下来是第二个叩问:既然Web2的开源日臻成熟,我们用Web3模式改进它的必要性是什么?因为目前基于Web2的开源协作方式,对「打造出更高生产力/满足更新需求的软件」的作用已经到头了,几年甚至数十年的产品成熟周期很难被继续缩短。要论证这个命题,我们必须简要回顾一下开源的发展史、以及开源商业三代模式都是如何演变过来的。

如果我们真要追溯起源的话,一直回到20世纪50年代都可以,一个你可能都没有听过的类开源项目阿帕网。而第一波Iconic的开源人物是成立开源促进会OSI、推动自由软件运动的理查德·斯托曼等人。关于各中种种也就不展开了,不过你也许听说过RMS开源的「神」之编辑器Emacs。那使用体验之折磨,谁用谁知道。

当70-80年代的开源运动深入人心后,第二波Iconic促成开源真正广泛普及的人,必须提到90年代的LinusTorvalds。对没错,就是那个经常竖中指脾气火爆的奇人。他一手促成服务器系统领域成为主宰的Linux,可谓功不可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商业软件在与开源软件的「打造出更高生产力/满足更新需求的软件」对垒中,开始逐渐落于下风。

欧盟知识产权局更新NFT和虚拟商品商标申请指南:金色财经报道,为应对包含虚拟商品和NFT相关术语的商标申请的突然增加,负责欧盟商标注册的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发布了关于虚拟商品和NFT分类方法的指南。该方法被写入2023年版指南草案“EUIPO系统用户的主要参考点”中。

EUIPO将NFT定义为“在区块链中注册的唯一数字证书,用于数字物品的验证,但是却与这些数字物品不同”。

EUIPO表示,虚拟商品和NFT属于尼斯分类的第9类。这是因为它们被视为数字内容或图像。在向EUIPO提交申请时,“虚拟商品”和“NFT”这两个术语本身都是不可接受的。相反,与虚拟商品相关的物品的内容必须是具体的(例如“虚拟商品,即虚拟服装”)。对于NFT而言,NFT验证的数字物品也必须是具体的。在将于2023年发布的第12版《尼斯分类》中,术语“通过NFT验证的可下载的数字文件”将被添加到第9类中。(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2022/8/17 12:32:07]

于1999年出版成书,开源运动另一个弄潮儿埃里克·雷蒙所写就的开源圣经《大教堂与集市》saysitall:

Celsius:客户现可提出索赔,下次出庭将在8月10日:7月19日消息,Celsius发推披露听证会情况,表示美国受托人正在迅速组建委员会,以为其客户的利益服务。Celsius计划提交一份重组计划,其中包括为客户提供长期持有加密货币的选项。客户现在可以通过破产解决方案公司Stretto向Celisus提出索赔。另外Celsius表示,其下一次出庭将是8月10日。

据此前消息,Celsius首次法庭听证会已于今日凌晨举行,该会议重点主要在允许Celsius在重组前继续运营的临时动议上。[2022/7/19 2:22:57]

本书中提到了很多方面,核心是把「商业软件-大教堂」和「开源软件-集市」的两种模式进行了深入对比。前者是封闭的、垂直的、集中式的;后者是并行的、点对点的、动态的多人协同。

它们各有优缺点,闭源商业大教堂模式,统一安排偏执行,集中协作效率高,却难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开源开放集市模式,能集合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容易创新,但分布式协作效率不高。

那又是什么帮助开源一举克服了缺点呢?还得看Linus释出的大杀器KillerFeature:Git。本来程序的编写就基本是标准化产物,只和逻辑有关。协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代码无法顺畅高效的沟通和合并。Git的出现,一举药到病除,小企鹅Linux非常开心,开源也从此不再跛脚。后来基于Git的GitHub等平台的出现,更是把程序员之间的协作效率更近一步,加上issue和PRreview等机制后如虎添翼。

开源起飞,也很自然开启了商业进程。我们来看一看,开源商业模式都经历了哪些风风雨雨。第一代开源的引领者,叫红帽RedHat。如果说Liuns凭借个人魅力感召和硬核技术功底,让Linux成为第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开源项目和社区。红帽则更进一步,把Linux变成了一门成功的生意:

为了打破商业且闭源的Windows系统的垄断地位,红帽另辟蹊径,采取了开源这样的新颖策略。红帽的开源是License授权模式,基于Linux的开源提供各种定制解决方案,以商业授权模式卖出从而产生营收,所以ta们并没有自己新创开源项目,去行「打造出更高生产力/满足更新需求的软件」之实。2018年,红帽作价340亿美元被蓝色巨人IBM收入麾下,为这个开创者的领航时代划下句号。

第二代开源公司,有趣得多,开始出现真正信仰开源又深谙商业之道的正规军:数据库MongoDB、数据搜索Elasticsearch、数据集Cloudera等公司。这一代开源的命题和「打造出更高生产力/满足更新需求的软件」紧紧相扣。

2007年MongoDB母公司前身10gen成立。数据库领域之前一直是关系型数据库的天下。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式需求翻飞,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显得愈加疲于应付。以MongoDB为代表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填补了空缺,即「打造出满足更新需求的软件」,满足比如文档数据库、KV键值对数据库和图数据库等等新需求。

不过第二代开源公司,也遭遇了时代恩怨:正在崛起中的各云计算厂商,尤其AWS发起狙击,大肆「拿来」开源项目分叉,再组合卖钱,却不给开源项目进行贡献。说起来也是挺搞笑和讽刺,云计算浪潮之所以兴盛,正是得益于容器技术Docker和容器编排技术Kubernetes的开源,让云计算厂商得以通过虚拟的弹性资源单位买卖云服务,而不是继续早期难以海量规模化的IBM式卖物理服务器的云服务模式。

从道义上看AWS的这类行径,令开源人非常不齿,其中2015年Elasticsearch的CEOShayBanon公开抨击AWS称其为吸血鬼的事件堪称爆炸。MongoDB、Elasticsearch纷纷修改开源代码授权,从IP产权上限制了AWS随意copy开源代码自用。

生意场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暂时的敌人和永远的朋友。第二代开源公司和云计算公司的冲突历历在目。那有没有一种方式,大家一起赚钱呢?第三代开源公司,发展出了云托管SaaS的方式。前文提到的HashiCorp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买来云计算厂商的IaaS资源自定义一个云平台,互相分成。又或者开源厂商,干脆把自家开源软件托管在云计算厂商上作为一种整合服务卖出,比如国内消息中间件StreamNative和腾讯云的合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整理出来开源商业发展的脉络。第一代开源,我就卖卖开源,谁爱搞开源谁自己去搞。第二代开源,我爱开源社区爱搞开源项目,但有人白吃白拿不给钱;第三代开源,我爱开源社区爱搞开源项目,VC风投是我上游,云计算厂商是我下游,大家一起赚钱,真香。

以上简史,只是开源历史的一小部分。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和讨论。后续我将继续发文探讨:开源和DAO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直高喊Community为王的Web3,是不是就是从开源社区精神所演变来的?开源项目普遍存在的项目分叉「Fork」,是不是有助于我们理解BTC、ETH时不时惊天动地的分叉运动?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0ms0-3:40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