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计算机行业2023年度策略报告:数字经济迎来大发展时代

1行情回顾

1.1计算机板块行情回顾

从年初到2022年12月30日,申万计算机指数下跌26.48%,跑输沪深300指数5.21pct,在申万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28位。其中1-4月行业行情整体处于震荡下行态势,4月下旬达到年内低点,后续随着大盘反弹,计算机行业企稳反弹,但是反弹力度仍然落后于沪深300,因此行业指数自5月起开始有所反弹。8月达到反弹高点,随即进一步调整,直至10月中旬信创板块带动计算机板块反弹至今。

1.2计算机行业基金持仓情况汇总

2020Q2至今,基金配置计算机板块的整体持仓比例持续低配,截至2022Q3基金配置比例为2.77%,低于配置基准1.17pct。

截止到2022年Q3基金持仓排名市值前10的计算机类公司分别为海康威视、中科创达、金山办公、广联达、深信服、恒生电子、德赛西威、用友网络、电科网安和宝信软件。基本上涵盖了安防监控、金融科技、SaaS服务,网络安全、智能驾驶等热门的赛道。尽管Q4计算机板块以信创为带动的板块普涨,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仍然取得了负收益,截至2022年12月30日收盘,深信服、电科网安和用友网络位列跌幅榜前列,直接影响了相关基金的净值。Q3剔除新股基金加仓较多的个股是顶点软件、科远智慧、吉大正元、博思软件、致远互联。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Q4金融IT、政务IT、数据安全等板块涨幅相对靠前。

1.3各个板块业绩汇总和分析

截止到2022Q3计算机行业整体营收总额增速为10.38%,利润总额增速为同比下降41.37%,显现出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垂直应用软件板块以23.47%的营收增速位居前列,但其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6.57%。

2多重因素驱动计算机产业发展

2.1计算机行业产业链解析

通常计算机行业分为硬件、软件和服务三种形态。计算机硬件的上游为半导体行业中的基础材料,由基础元器件和核心工艺构成,硬件中间产品主要有CPU、内存、硬盘、GPU、各种ASIC、NP、FPGA等芯片类半成品;通过设计、制造、组装、加工等一系列工作装配成计算机硬件产品,通过相关软件,驱动使其成为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产品。

计算机软件的上游主要是人力资源,通过一种或者几种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产品是软件产品或者通过云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服务部分也分成两类,传统的IT服务主要包括咨询、系统集成、运维等;新兴的IT服务主要是各种云服务/类云服务,例如IaaS、PaaS、DaaS、SaaS等。

2.2多重驱动力驱动计算机产业发展

后摩尔时代技术迭代速度放缓

过去30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激发了先进计算、高速互联、高端存储、智能感知的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力,同时计算机相关产品不断提升性能,降低成本,进一步扩展使用范围,赋能百行百业,与相关政策形成了良好的飞轮效应。

随着半导体行业进入后摩尔定律时代,产业自身通过技术迭代,性能提升带来的升级换代动能逐步变慢,行业逐步转向以产业数字化为主的发展阶段。而因为产业数字化资金来源于下游行业的资本开支,所以产业逐步呈现出了周期成长属性。

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信通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报告,2021年47个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为38.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5.0%。产业数字化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5%,其中,第三产业数字化引领行业转型发展。德国、英国、美国数据经济占GDP比重均超过65%。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约为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39.6%,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数据要素赋能数字经济

2020年,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而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要素相关战略部署不断完善,数据价值释放和数据隐私保护成为布局重点。

新兴业务需求有望拉动产业持续增长

新兴业务如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对计算能力的需求将大幅提升,诸如物理计算、渲染、数据协调和同步、人工智能、投影、动作捕捉和翻译等多种多样的高要求功能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我们预计元宇宙将直接促进服务器、边缘计算、仿真软件、渲染技术、加密、安全等一系列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提升。

自主可控将是长期主线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为改变我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的局面,国产基础软硬件、工业软件等薄弱赛道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国产替代主线将长期驱动行业发展。

科技巨头加速投入,奠定产业升级基础

在国内计算机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科技巨头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发挥着领军的作用。通过自主研发和投资并购,从底层的基础软硬件,到中间层的云计算、网络安全、通用AI,再到应用层的智能驾驶、智慧教育、工业互联、金融科技、医疗信息化,不断夯实技术底座,完善产业链布局,营造了较为良性的生态环境基础,并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

Cybeats宣布与Bullish续签软件许可协议:金色财经报道,Cybeats Technologies Corp.宣布与Bullish续签软件许可协议,Bullish是金融服务和数字资产解决方案提供商,运营受监管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Bullish Exchange。[2023/9/7 13:24:05]

3信创核心环节将持续受益

3.1信创产业链市场空间广阔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挑战再起,“逆全球化”更是愈演愈烈。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产业链安全的一部分,信息技术领域国产替代引起高度关注。随着国家信息化总体战略布局的推进,我国信创产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信创产业或迎加速发展机遇。

基于服务器和PC行业的行业需求比例测算,我们预计到2025年中国信创产业链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约占中国信息化投资的25%-30%。信创服务器预计市场将达到450亿元,服务器仍然是计算的基础和核心将带动相关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以及网络安全业务的发展。通用软件和工业软件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持续投入。

3.2基础硬件: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有望提升

服务器规模庞大,但是核心器件高度依赖进口

服务器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基石,IDC预测到2025年,中国区x86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407亿美元,5年CAGR约为12.82%。

根据IDC历年的数据统计发现,从出货量和市场规模两个维度来看,近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在全球市场均越发重要。市场规模占比从2016年的15.85%提升到了2021年的25.29%,出货量占比从2016年的23.95%提升到了2021年的28.89%,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服务器市场。但是国产品牌服务器厂商,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缺乏定价权,更多扮演了组装厂的角色。

x86CPU占据绝对优势,国产CPU占比过低

微软和Intel凭借自身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结成了“Wintel”技术联盟,使得x86架构具有显著的产业生态优势。根据历年IDC《全球服务器季度跟踪报告》,x86服务器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近年的销售额占比维持在90%左右。2021年x86架构的服务器占据全球服务器97%以上市场份额;在x86领域里,Intel在全球服务器市场的份额达到了88.9%,AMD占比5.54%。国产CPU占比不足5%,远远达不到自主可控的安全线。

信创CPU发展受阻,RSIC-V或成突围方向

早期国产CPU厂商在架构的选择上覆盖了三大技术路线:x86、ARM和自研指令集。海光和兆芯选择了最主流架构x86,虽然无法做到完全自主可控,但其芯片性能强大,生态最为成熟,兼容性最佳。华为和飞腾等厂商选择走ARM架构的技术路线。龙芯、申威等公司则选择构建自研指令集,这一方向的产品用户数量一直较少,生态比较脆弱。2022年10月初美国新一批的实体清单进一步限制了海光等国产x86CPU的发展。同年12月,ARM明确拒绝向中国企业出售先进CPU芯片设计IP,中国企业ARM路线恐将受阻。

出于未雨绸缪和亡羊补牢的考虑,大量中国企业布局开源的RISC-V路线,截止目前,华为、中兴、阿里和腾讯均已经成为RISC-V的高级会员,未来RISC-V或将成为国产CPU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3.3基础软件:行业信创加速份额提升

国产操作系统渗透率低

全球操作系统行业的市场规模趋于稳定态势,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全球操作系统市场规模为367.6亿美元,同比增长1.6%,2016-2020年平均增速为2.6%。据头豹研究所预测,中国PC操作系统市场规模将在2023年达到50亿美元,2019年至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4.89%,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根据Statcounter数据,目前全球及中国PC操作系统市场仍然被微软公司Windows系统所垄断。截至2022年12月,Windows分别占据全球与中国PC操作系统市场75.34%与86.84%的市场份额,Windows与OSX二者合计占据PC操作系统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21年国产操作系统头部厂商麒麟软件市占率仅3.78%,统信软件市占率仅2.12%,合计国产化率不足6%,操作系统国产化水平低。

麒麟生态日趋完善

与传统信息技术产业相比,信创产业更加强调生态体系的打造。基于当前中国“缺芯少魂”的现状,信创整体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打造以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为重点的国产化生态体系,系统性保证整个国产化信息技术体系可生产、可用、可控和安全。其中国内操作系统龙头企业麒麟软件官方称,截至2022年12月29日,麒麟软件生态软硬件兼容适配数总计150万+,其中软件生态兼容适配108万,硬件生态兼容适配42万,生态合作厂商超过6000家,麒麟软件生态适配官网累计注册企业和用户超38000。

数据库:核心系统替代进度仍然较慢

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0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为671亿美元,其中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241亿元,占全球比约5.2%,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将达798亿美元,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6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4%,伴随着数据规模的高速增长,数据库市场增长迅速,整体市场空间较大。

巨鲸于今日市场暴跌前抛售22,341枚ETH:金色财经报道,据Lookonchain监测,某巨鲸于今日市场暴跌前抛售22,341枚ETH(4100万美元)。[2023/8/18 18:07:54]

目前,国际主流的数据库厂商有Oracle、微软、IBM等。从2000年前后,我国开始陆续出现商业数据库厂商,其主要代表有达梦数据、人大金仓等。近年来,国内互联网、通信科技巨头华为、腾讯、阿里等公司也纷纷加速布局数据库产业,借助云计算优势进行相关数据库服务的研发。Oracle数据库替代的一个重要难题是,目前很多企业使用的应用系统都是SAP、Oracle等公司的ERP、CRM、HR、财务等大型的应用软件,而且和Oracle数据库深度捆绑。数据库作为IT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底层硬件和上层业务应用的关键,替换之后的国产数据库是否能够和应用系统实现自下而上的兼容性,对于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能会带来一些难题。去“IOE”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尚未完全突破,部分场景仍未形成有效替换。

按照数据结构可划分为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产品为主流。据IDC预测2022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美元,其中关系型数据库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IDC报告显示,2021全年中国关系型数据库市场规模达到27.7亿美元,同比增长36%。其中,公有云关系型数据库规模达15.4亿美元,同比增长49%;本地部署关系型数据库规模为12.3亿美元,同比增长22%。整体来看,中国关系型数据库供应商向着多元化发展,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厂商成为主要提供商;部署模式上,公有云模式占比提升至55.6%,云化趋势加速。截至2021年上半年,本地部署模式下中国关系型数据库市场前五大厂商中仅有华为一家国内厂商,占比14.7%,其余四家国外厂商占比合计48.5%,国际厂商仍占主导地位。公有云模式下中国关系型数据库市场前五大厂商有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三家国内厂商,合计占比69.5%,国产化水平较高,国产数据库厂商借助云平台实现了较大突破,在很多场景的适配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ERP国产替代初见成效

ERP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系统之一,也是国产替代的重要环节之一。2022年3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了中央企业应以财务管理变革、强化专业职能、完善管理体系为核心,加快构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用友网络作为国内ERP行业领头羊,在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地位稳固,同时也是信创ERP与财务软件工作组组长单位,积极落地相关产业链适配工作,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信创适配图谱。其已经与信创产业链中包括芯片、服务器与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平台和网络安全等各个细分行业的信创头部企业的核心产品完成了适配工作。信创的本质是要创造客户价值并尊重市场选择。用友U8cloud已经有超过5000家客户应用验证,拥有300+经营伙伴,版本迭代了12次,获得信创证书50多个,更是获得了2022行业信息化成长型企业“信创云ERP”最具竞争力产品奖。

3.4网络安全:合规性与实战需求共同推动产业增长

随着数字经济重要性、活跃度的不断提升,网络安全对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也不断凸显,已成为重塑国际战略格局、抢占国际竞争至高点、争夺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要素。《网络安全法》、《密码法》、《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共同构建了我国的数据治理立法框架。

网络安全市场持续高增长

IDC预计2026年中国网络安全IT支出规模将达到318.6亿美元,全球占比约为11.1%,五年CAGR约为21.2%。

产品维度看,IDC预计未来5年,安全软件将以5年CAGR约25.0%的增速领跑安全市场。预计到2026年,软件市场将占中国网络安全市场IT总支出的40%。硬件市场和服务市场将持续保持稳定增长。安全硬件市场将以17.0%的5年CAGR逐步增长。预计到2026年,硬件市场规模将超百亿美元。其中,统一威胁管理类产品仍主导硬件市场。此外,中国安全服务市场未来五年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26年服务支出规模预计达86.1亿美元,五年CAGR约为21.6%。

数据安全产业或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2023年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发展改革委等十六部门近日印发了《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生态和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标准供给结构和覆盖范围显著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应用水平持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2035年数据安全产业进入繁荣成熟期。我们认为数据安全是保障数据要素资产有序开发利用,促进数据要素产业发展的关键。数据安全贯穿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公开等全流程,产业链相关企业均将不同程度受益于政策刺激。

4数字经济迎来大发展时代

4.1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深化数字经济发展

2020年4月,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而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700亿元。根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测算,2020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超过30%;“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749亿元,整体上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数据要素流通环节亟待发展。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可复制性、边际成本近乎为零等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的特点,对传统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挑战,数据要素产业链预计将很大程度不同于现有的实体商品体系。经过数年乃至十数年的发展,行业数字化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传统IT服务市场已较为成熟,但跨行业、跨公司的数据要素流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新兴IT服务市场迎发展机会。

产业数据服务商有望在数据流通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产业数据服务商对黑色金属、能源化工等行业领域进行信息采集、信息筛选和信息分析,为客户数据要素综合解决方案,典型企业有上海钢联、卓创资讯等。产业数据服务商在数据要素流通环节集合了原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加工处理、数据确权、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定价、数据交付等多种职能,具有较成熟的商业模式,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4.2金融IT:信创叠加数字化转型提升行业整体增速

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引领金融科技发展方向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金融行业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密集发布金融科技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引领发展方向。2022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2022年1月26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保险、证券行业协会提出信息技术投入金额目标

2021年1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实现行业平均保险信息技术投入占营业收入比率超过1%。2023年1月,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起草了《证券公司网络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公司2023-2025三个年度信息科技平均投入金额不少于上述三个年度平均净利润的8%或平均营业收入的6%。金融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大科技投入。银行IT支出规模较大,证券、保险IT支出有望增长较快。银行业由于其业务种类较多、业务规模较大、稳定性要求较高等特点,以及数字化进程推动较早等因素,银行IT投入规模较大。根据艾瑞咨询预测,2024年银行业技术资金投入将为4328.3亿元,占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整体的比例为75.22%。证券业、保险业IT投入占营收比例相对较低,数字化进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IT支出增速较高。根据艾瑞咨询预测,2020-2024年间保险业、证券业技术资金投入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22.77%、24.35%,高于银行业的20.13%。

金融领域加强自主可控能力建设,带动应用系统适配需求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安全可控的金融信息技术体系是重要举措之一。2021年8月发布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中将金融、能源、交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重要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行重点保护。根据人民银行下属的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确定的试点名单,2022年金融信创试点单位已扩充至300余家。金融领域自主可控能力建设逐步由管理办公系统扩展到一般业务系统、核心业务系统深入。国产基础硬件、基础软件等的替换,或将带动应用系统的适配需求。

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开拓场景金融服务

面向用户场景痛点,银行业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以快速易用的功能服务完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转化,支撑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场景金融服务转变,相关能力建设将会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部分国有大行已将产品创新与数字化发展的统筹融合与管理,成立了金融科技与产品创新委员会等部门。

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带动相关开发需求

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根据央行数研所统计,截至2022年8月31日,15个省的试点地区累计交易笔数3.6亿笔、金额1000.4亿元,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商户门店数量超过560万个。2022年12月,开展试点最早的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四地,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此外还增加山东省济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防城港市和云南省昆明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作为试点地区。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和扩展,将首先带来金融IT系统的新建、改造需求,而后将不断涌现场景应用创新,催生相关开发需求。

4.3医疗IT:疫后复苏受益板块

医疗信息化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政策驱动,政府持续推进的医疗新基建、医药卫生改革、医疗数字化转型升级及其所带动的医疗信息系统架构升级和新兴信息化技术应用是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025年规模有望超470亿元

据Frost&Sullivan《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21年预计狭义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175亿元左右,到202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74亿元人民币,2021-2025年的CAGR约为28.14%。

新增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现存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升级改造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机器人等领域也将产生更多机会。我们结合过去5年各级医院增长数量、招采网数据、上市公司数据、以及行业调研的结果进行测算,保守估计未来仅医院信息化相关支出将达到年均244亿元。

医疗信息化行业迎来新催化

2022年11月9日,为推动“十四五”期间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制定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设形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支撑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全覆盖。我们预计如果此规划得到较好的落地,“十四五”剩余3年医疗信息化年均市场空间保守估算和乐观估算将增加137-368亿元,有效刺激行业需求,相关头部公司将直接受益。我们认为医疗信息化板块在疫情期间需求受到了明显的压制和推迟,具备较大的预期差,疫后复苏将有望使板块盈利水平显著提升。

4.4能源IT:数智化助力能源转型

能源电力领域是我国碳减排的主战场,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电力市场化的核心是通过价格反映供需关系,形成价格信号,回归电力的商品属性。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2020》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的社会用电量达到7.5万亿度,且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6%,随碳中和进程及能源政策的不断调整,清洁能源所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持续增加,有望在2030年和2060年分别达到35%和70%。

电力数字化工程以市场化为前提、数字化为基础、场景化为手段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该工程将从电源端、电网端和用电端各个环节,改变现有的能源供需体系,解决“安全、经济、绿色”的能源不可能三角问题。艾瑞咨询在《2022年中国电力产业数字化研究报告》中测算,2021年中国电力数字化核心软件及服务市场规模为414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9.3%,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839亿元。综合来看,终端能源消费市场及其衍生的电力数字化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预测稳健增长,市场空间较为乐观。

4.5工业软件:自主可控和智能制造将持续拉动需求

我国工业软件空间广阔

工业软件是工业技术/知识、流程的程序化封装与复用,能够在数字空间和物理空间定义工业产品和生产设备的形状、结构,控制其运动状态,预测其变化规律,优化制造和管理流程,变革生产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现代工业的“灵魂”。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历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值规模2414亿元,2012-2021年间年均复合增速为14.24%。以2019年为例,我国工业增加值为38.1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26.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为28.1%,而当年我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仅占全球6%的份额。我国工业软件产值具有较大增长空间,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全球水平。

工业软件自主可控关乎供应链安全

工业软件贯穿工业的设计、生产、测试等环节,其自主可控水平将影响我国供应链安全。根据《中国工业软件产业白皮书》显示,我国国产工业软件在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运维服务类中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50%、70%、30%,发展较不均衡。

2020年6月,美国通过实体清单禁止我国部分企业和高校使用国际性科学与工程通用开发软件MATLAB。2022年8月,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针对四项技术设立新的出口管制,其中包括专门为开发具有全场效应晶体管结构的集成电路而设计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智能制造需要先进工业软件支撑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作用。智能制造需要先进工业软件支撑,其发展将带动工业软件需求。

政策推动工业软件发展

近年来,国家重视工业软件发展,国务院、工信部等均发布相关政策,提出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如《“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突破一批研发设计软件,开发一批行业专用软件,控制执行、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软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研发一批达到国际同类水平的新型软件;《“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突破工业软件。

国产EDA发展提速

我国EDA软件公司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国际军事形势日趋复杂,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2019年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等后,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安全受到重视。EDA工具作为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上游,自主可控需求旺盛。根据WSTS、ESDAlliance数据,2020年全球EDA市场规模与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比例为3.17%,而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中国EDA市场规模与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比例为1.05%,明显低于全球水平,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中国EDA市场规模占全球EDA市场规模比例将从2020年的11.8%上升至2030年的27.5%。

4.6智慧交通:兼具民生和投资双重属性

交通智能化前景广阔

智慧交通是伴随城市化进程和交通智慧化管理的需求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在交通领域中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交通领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支撑,使交通系统在区域、城市甚至更大的时空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通畅的公众出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服务。

2022年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公路网规划》,规划指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备、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公路网。”推动智慧交通的发展,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性已成大势所趋。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97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658亿元,预计未来我国智能交通行业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车路协同市场前景广阔

政策主导推动的车路协同近年来进入高速发展期。从2018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统筹规划车路协同产业发展,加强顶层协同。2020年新基建政策出台后,车路协同便与智慧城市绑定,成为智慧交通的必备要素。2021年“双智城市”的试点政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车路协同的发展,2022年开始更多城市及区域级试点项目逐步落地。据亿欧智库预测,随着车路协同逐步走向规模化与市场化,2030年中国车路协同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0亿元,市场潜力广阔。亿欧智库认为,中国车路协同目前仍处于车路云网端分步建设阶段,未来有望打通技术端、信息端与应用端,实现互联互通,打造真正的车路协同。

车路协同在发展初期,单车智能技术发展较为快速,整体呈现“车等路”的格局。经过最近几年产业各方的不断探索及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车路协同技术方案正在加速成熟,目前路端建设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多个细分赛道已经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感知系统所需的4D毫米波雷达、固态激光雷达等正处在发展的萌芽期,迎来了多家企业和投资机构的战略布局;NR-V2X等赛道则正处在火热的上升期,被资本市场广为看好;通信系统所需的T-Box及LTE-V2X已经发展成熟,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4.7卫星应用:空间基础设施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卫星导航:关注智能驾驶应用和军用北斗换代

卫星导航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卫星导航产业是由卫星定位导航授时系统和用户终端系统制造产业、卫星定位系统运营维护和导航信息服务等方面组成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其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系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北斗产业化被列为“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之一。2021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在第九章“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一节“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中提出,“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将北斗产业化列为重大工程之一。在“十四五”纲要的指导下,国务院部署推进实施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多部门将北斗产业化写入行业“十四五”规划中。

军用北斗有望迎来升级换代和渗透率提升机遇

北斗导航模块或装备能够提供作战单元准确的空间位置和统一的时间信息,是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基础支撑。北斗三号系统具有覆盖面积更广、精度更高、可用性更强、抗干扰更强、卫星寿命更长等优势。为提高定位装备的可靠性、准确性,提升战场感知、协同作战等能力,支持北斗三号系统的新型装备将替换原有装备。此外,受益于国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北斗装备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根据海格通信2021年年报披露,其多款北斗三号基带/射频/抗干扰芯片和组件成功进入机构用户《电子元器件合格产品名录》,多款北斗三号通用终端及设备竞标均顺利入围,军用北斗三号装备已进入竞标入围阶段。

智能驾驶推动组合导航规模应用

汽车智能化对车辆实时位置具有高精度的要求,是其进行路径规划等决策的重要基础,目前的主要智能驾驶方案中均不可缺少高精度卫星导航。国内多家卫星导航行业公司抓住智能驾驶领域应用机会,发布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与车企进行深度合作,如华测导航、中海达、北斗星通、司南导航等。在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低级别智能驾驶车型渗透率上升,高级别智能驾驶开启商业化试点。根据车云网统计,2022年11月智能汽车渗透率达到29.56%,创历史新高。组合导航将受益于智能网联汽车份额增长,有望实现规模应用。

卫星通信:低轨卫星建设有望加速

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顶层设计助卫星通信发展。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通过转发无线电波,实现两点或多点之间的通信,具有通信覆盖远、灵活性高、灾难容忍性强等特点。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明确卫星互联网与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共同成为新基建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中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代表。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显示了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发展需求。顶层设计将优化卫星互联网建设的政策环境,推动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卫星互联网行业,促进行业发展。海外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持续推进。2022年,美国SpaceX公司“星链”计划组网发射频率加速,截至年底,已累计发射卫星超过3000颗。“星链”互联网接入工作在多国加速落地,并推出了用于远洋邮轮、私人游艇、房车等地面车辆的新服务。此外,2022年7月,Eutelsat与OneWeb达成协议,将合并组建欧洲最大卫星公司,推动卫星通信星座建设。

我国成立星网集团,推进低轨卫星建设。2021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央批准成立的唯一一家从事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致力于打造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和组织平台,为用户提供先进、优质、安全经济的空间网络信息服务,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卫星互联网公司。2022年10月,中国星网发布通信卫星01/02中标结果公告。通信卫星直连手机成为发展趋势。2022年8月,SpaceX公司和手机通信公司TMobile召开联合发布会,宣布计划在2023年底在美国开通基于T-Mobile频谱资源和SpaceX星链V2.0卫星实现与普通手机的短消息服务。9月6日和8日,华为和苹果公司先后发布了最新旗舰款手机华为Mate50和iPhone14,均配置了卫星直连通信功能,全球首次在普通消费者手机上实现卫星通信。通信卫星直连手机成为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有望带动产业新发展,极大地扩大应用范围和客户群体。关注低轨卫星星座空间段、地面段建设。卫星通信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组成,我国低轨卫星星座将率先进行空间段和地面段建设,主要包括通信卫星、卫星测控网络等。

卫星遥感:加快建设实景三维、数字孪生

地理信息产业迎二维基底转变为三维基底的重要机遇。在高精度卫星导航、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感知技术和云计算、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等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推动下,三维空间基底的制作成本明显下降、制作周期明显缩短。三维空间基底能够更好贴合现实情况,展现更多维度数据,进行更多场景分析,有利于更广泛、更深入的地理信息应用,地理信息产业正迎来二维空间基底转变为三维空间基底的重要机遇。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2019年自然资源部印发的《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推进三维实景数据库建设”,此后多个相关会议中涉及建设实景三维中国内容。2022年2月24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通知,以2025年和2035年为时间节点提出建设目标,并发布地形级、城市级、部件级实景三维建设和物联感知数据接入与融合、在线系统与支撑环境建设五项建设任务。

智慧水利领域的实景三维建设将率先开展。2021年11月,水利部印发《"十四五"期间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方案》,要求2025年完成构建水利部本级数字孪生平台、建设七大江河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的数字孪生工程等任务,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工作。2021年12月,水利部召开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各级水利部门特别是流域管理机构要把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22年4月,水利部印发《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台账》,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奠定了基础。2022年12月,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工作的通知,启动48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

5投资分析

紫光股份:ICT硬件龙头

ICT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地位稳固:核心子公司新华三拥有计算、存储、网络、5G、安全、终端等全方位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整体能力,提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智能联接、边缘计算等在内的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端到端的技术服务。同时,新华三也是HPE?服务器、存储和技术服务的中国独家提供商。收购H3C49%少数股东权益直接增厚上市公司利润:核心子公司新华三集团2021年实现营收443.51亿元,同比增长20.52%;实现净利润34.34亿元,同比增长22.24%。2022年前3季度实现营收367.19亿元,同比增长18.87%;实现净利润30.43亿元,同比增长12.99%;其中第3季度实现营收128.88亿元,同比增长15.21%,实现净利润13.26亿元,同比增长4.24%。如果交易顺利完成,有望直接增厚上市公司利润。

股权结构变更后有利于参与信创市场:根据IDC最新数据,新华三2022前三季度在中国企业网交换机以36.6%市场份额位列第1;中国服务器市场份额15.7%,位列市场第2。我们预计随着新华三集团股权的变更,将有利于公司直接参与信创市场,进一步提升其市场份额。

创业慧康:医疗信息化龙头企业

深耕行业25年,稳居第一梯队:成立于1997年,以医院HIS起家,经过多年发展,“内生+外延”式发展,逐步成为全国性医疗信息化龙头企业。公司服务网络遍及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用户数量近7000家,公共卫生项目遍及全国370多个区县,为30万基层医生提供工作平台,积累超过2.5亿份居民健康档案。积极转型,全面布局:公司顺应行业的发展,结合自身市场拓展、业务特点及产品服务优势,启动“慧康云2.0”的整体云化转型发展战略,并以“一体两翼”加医保事业部的业务划分,构建横向业务发展经营模式,产品涵盖医疗、卫生、医保、健康、养老等各种服务场景。以健康城市为抓手切入行业,快速掌握互联网医疗核心资源,打造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运营平台。历时多年精心打磨“健康中山”APP已经开始运营,并进入全国异地复制的环节,健康城市的商业变现场景丰富,值得期待。

中控技术:流程工业智能制造领军企业

成立于1999年,公司致力于满足流程工业的产业数字化需求,深耕集散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统、网络化混合控制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公司核心产品市占率领先,2021年,根据睿工业统计,公司集散控制系统国内市占率达到了33.8%,连续十一年蝉联国内第一名;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公司安全仪表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25.7%,排名第二;核心工业软件产品先进过程控制软件国内市场占有率28.6%,排名第一。向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目前形成了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涵盖现场仪表、执行机构等在内的工业自动化系列产品,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3.0产品谱系。在自动化和数字化基础上,公司积极布局和大力发展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业务,同时加强本地化运维服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3.0+4.0”产品及解决方案架构体系,从而逐步由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发展成为服务于流程工业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能制造需求旺盛叠加公司市占率提升:2017-2021年公司营收由17.15亿上升至45.19亿元,CAGR为27.41%,归母净利润由1.63亿上升至5.82亿元,CAGR为37.34%,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高于营收。智能制造需求正处快速上升阶段,公司市占率提升,业绩实现高速增长。大项目数目增加,导致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

上海钢联:全球领先的大宗商品及相关产业数据服务商之一

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全球领先的大宗商品及相关产业数据服务商之一,并拥有国内千亿级B2B钢材交易智慧服务电商平台,主营业务分为产业数据服务和钢材交易服务。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0.13亿元,同比增长27.58%;归母净利润1.38亿元,同比下降12.50%。产业数据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营收持续较快增长。公司产业数据服务覆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筑材料、农产品五大板块,并延伸至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基本实现了大宗商品全覆盖,帮助用户更高效地获取、解读、运用数据。产业数据服务营业收入2016-2021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6.83%,2022年上半年互联网增值服务付费用户数、总金额分别同比增长30.57%、31.62%。公司产业数据产品挂牌数据交易所。公司“钢联大宗商品价格”,隆众资讯的“隆众大宗商品价格”、“隆众能源商品价格”、“隆众化工商品价格”、“隆众橡塑商品价格”均已挂牌上海数据交易所,拓展了公司数据资产流通与利用,赋能大宗商品数字经济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品牌影响力。

航天宏图:完善卫星遥感全产业链布局

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空天信息领域的排头兵、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的龙头企业。公司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软件PIE,拥有国内首个遥感云服务平台PIE-Engine,实现遥感基础软件的国产化替代,陆续推出了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行业应用服务以及云服务三条产品线。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2亿元,同比增长71.61%;归母净利润0.83亿元,同比增长47.76%。深度挖掘行业需求。公司拥有可对标GoogleEarth谷歌地球平台的PIE-Engine平台,基于平台形成的解决方案覆盖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十多个行业,为政府实现信息化综合治理及国防信息化建设提供空天大数据分析利器。公司秉持“深度挖掘需求,自上而下推广”市场发展战略,凭借兼容性强的平台型产品,依托成熟的营销网络体系,快速推动PIE平台及解决方案在全国省、市、县等单位的落地应用,精准对接地方部门的遥感应用服务市场。公司在持续拓展气象海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优势行业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了特种行业、应急管理等领域卫星应用服务热点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全产业链布局扎实推进,积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业务模式从空天信息产业链中下游向上游拓展,加快发展以航天/航空为主的自主数据源建设。公司稳步推进建设分布式干涉雷达卫星星座进程,预计将于2023年3月30日发射,建成后将提供商业化自主雷达遥感数据源。2022年11月,公司完成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募资10.09亿元,将规模化建设空基数据采集能力,逐渐形成航空与航天互补、地面辅助的空天地一体化全息感知体系。2022年12月,公司发布公告,拟参与设立专项投资基金,用于完成雷达卫星星座建设,将进一步巩固自身数据优势,提升自身数据服务能力。

精选报告来源:。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DYDXDAO:每日web3小知识——什么是DAO

在Web3中,除了你拥有你的数据之外,通过使用类似于公司股票的通证,你还可以作为集体中一员而拥有这个平台。DAO让你可以协调平台的分散化的所有权,以及对平台的未来做出决策.

[0:13ms0-4:6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