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Web3时代的内容消费:内容王国的新生态循环与工具

生态篇

web2.0背后的生态失衡

当今天的我们拿起手机或者打开电脑浏览器,大部分的上网活动是在做围绕内容的浏览和互动,多数时候作为内容的消费者,偶尔也会是内容的生产者——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制作一段内容从未如此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录个短视频,拍一张照片,写一段文字,发到微信朋友圈/抖音/微博/Instagram/Youtube……大部分服务都是免费的,只是需要看一些广告;而对于专业生产的内容,我们也会付费购买平台的会员,视频网站会员/音乐会员/小说会员……

这就是web2.0的生态,看起来似乎皆大欢喜:用户用很低的成本获得内容,平台提供基础设施,从用户的注意力中获取足够的流量进行变现,广告投放商获得转化,内容创作者获得平台的分成,也许还有读者的打赏。这也就是俗话说“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的互联网思维。在web1.0向web2.0转变的时期,这种经济模式促进了内容的繁荣,直到平台发展得越来越大,相对内容的消费者和贡献者都变成了绝对的强势方。例如:数据放在平台上,不属于用户自己,平台可以直接清除你所有的数据;平台可以肆意加入广告,例如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广告都明显变多,而用户对此没有决定权;内容分发的算法是黑盒,吸引眼球的“流量密码”比优质内容更容易得到曝光,除非是少数头部大V,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很难得到足够回报。

那这件事情有解吗?

一些内容生产者开始抛弃平台,回归到newsletter邮件订阅这种古老的模式,自己掌握跟听众沟通的管道:接广告或者收一笔订阅费,都由我自己说了算。国内私域流量的崛起背后也是同样的逻辑,但相比newsletter所依托的邮箱这种通用协议,国内的私域流量仍然是依赖微信这样的平台的,要根据微信的游戏规则来。

但这也只适用于精英创作者。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作为消费者,付费的预算是有限的;作为生产者,大部分人只是分享日常生活,不可能有人来付费订阅或者接到广告。但普通用户同样对内容贡献了宝贵的资源,那就是注意力和认可度,通过自己的时间花费、以及点赞、分享等互动行为对内容做出了评价。在web2.0的经济模式中,用户付出的注意力和认可是没有得到财务补偿的。

英国议员:加密市场的抛售并未动摇他对该行业的信心:金色财经报道,英国保守党议员、前卫生部长Matt Hancock本周重申了为加密货币建立“自由”监管框架的重要性。Hancock在周五发表的 UKTN 采访中解释说,加密市场的抛售并未动摇他对该行业的信心。任何国家都无法阻止这场革命。我们只能选择它是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还是从其他地方发生在我们身上。Hancock呼吁建立有吸引力的税收制度和自由的监管制度,以帮助英国成为“加密货币的首选司法管辖区”。他强调说,英国在拥抱新技术时取得了成功。

Hancock重申了他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框架,Hancock称,我讨厌监管机构告诉人们他们可以用他们的钱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傲慢想法。监管机构的工作是确保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确保市场有效运作,国家有什么职权范围来告诉他们什么可以投资,什么不能投资?我认为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bitcoin.com)[2022/6/27 1:33:17]

改进第一阶段:对注意力的价值回馈

既然流量或者说用户的注意力是有变现价值的,能不能拿出一部分回馈用户呢?由于浏览器是用户接触web的窗口和桥梁,这个工作非常适合浏览器来做。Mozilla创始人打造的Brave浏览器就做了这样的尝试,他们发布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代币:BasicAttentionToken。

它的模式是这样的:用户在Brave浏览器中浏览,Brave浏览器会默认屏蔽网站上的广告和隐私追踪代码,提升浏览速度和体验,如果用户愿意用收到一定频次的广告来换取收入,可以设置广告接收频次,每看一次广告,都会换算为BAT的金额,每月定期发给用户,可以提现,也可以用于激励自己喜欢的创作者。由于这笔激励本来就是免费得到的,用户把它用于打赏创作者时也就更没有心理负担,解决了内容消费者很少有额外预算激励创作者的问题。

声音 | 刘峰:结合区块链的诸多技术在银行业务可能延伸到的领域进行试验性落地:金色财经报道,2019年银行业强监管迈入常态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银保监会机关、各地银保监局以及各地银保监分局针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银行业机构及从业人员共下发了约3382张罚单,平均每天开出超9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约9.49亿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工智能变革与管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刘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银行业务角度提出“场景新零售”的创新,势必需要融入大量的前沿科技元素。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科技子公司都在大力推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结合大数据、区块链的诸多技术在银行业务可能延伸到的领域进行试验性落地。因此作为银行本身,也需要加强金融科技的参与和研发。预计这些产品会在2020年迎来产品性能、安全、业务兼容等相关方面的大考。[2020/1/2]

Brave浏览器的BasicAttentionToken

”上网浏览能赚钱“这个模式可能会让你想到趣头条,也是看资讯得金币,但区别在于趣头条只是把它作为占领下沉市场的一种拉新打法,由于对象是下沉市场,趣头条无意改进内容生态,劣质资讯泛滥,用户并没有从浏览中获得什么价值,吸引到的也是廉价的注意力。而在良性的注意力经济中,注意力首先是通过优质内容赢得的,大广告主愿意投放,好的内容创作者得到奖赏,用户也就能分到更多价值。

据Brave浏览器团队披露的数据,月活用户数在2021年终达到5000万

改进第二阶段:用户掌握内容定价权,解锁长期价值

但是每个用户的注意力是有上限的,一天用于浏览的时间就那么几个小时,一小时也只能看几个广告,否则又变成了打扰。对于广告投放商来说,人均获客预算也是有上限的。更重要的是,“注意力”不只是一种消费,花完了就没有了,它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不仅是个体意义上的认知提升,更是人类这个群体的智慧和创造积累。举个例子,你买票去看了一部电影,你可能看过电影后受到启发,在粉丝论坛发表你的解读,创作自己的作品,也可能看过就忘了,不管是哪种结果,花出的票钱是一样的。电影制作方获得的收入,下一部可能会再投资于更好的作品,影响更多的人,也可能圈钱发烂作,但在你为当前这一部买票的时候,是无法预知的。换句话说,我们在用金钱表达对喜欢作品的支持,这种支持会影响到未来,但我们却不能给未来的内容定价,也很难根据喜欢程度的不同来定价

动态 | 美第奇银行尝试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银行业务:据CoinDesk消息,美第奇银行将于今年10月推出私人测试版。这家总部位于波多黎各的银行,将与全球其他家公司共同测试数字登陆流程、门户网站及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美第奇银行首席执行官埃德·博伊尔(Ed Boyle)对 CoinDesk 表示,其中两三家公司将开展加密业务,至少有一家将成为交易所。博伊尔说,美第奇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去中心化银行业务。[2019/9/27]

那么如果我们不是在付钱消费一项作品,而是在付钱投资一项作品呢?同样是50块钱,你买到的不只是一张电影票,而是使用权+这个无形资产的一部分所有权,有些经典长久不衰,它的所有权就会更有价值,如果你在它的影响下创作了一部好作品,那么可以享受到双重收益:你”入股“的经典作品被再次发现的价格上升,以及你自己作品的收益。如果你的作品又影响了其他后来者,那收益还会继续增加——这是一个链式层层放大的效应,经过时间考验的价值会进入正向循环,不管内容形式是文本、视频、音频或者游戏……,有了基于区块链的NFT技术和智能合约,作品的权益确认、价值分成在技术上变为可能。一段twitter动态、一段视频、一张图片…都已经被做成了NFT,在链上永久确权,不可篡改。

经典总是启发新的经典: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为自己的偶像黑泽明颁奖。

因此,类似$BAT这样的“注意力代币”,更大的使用场景是跟NFT结合起来,相比打赏这种一次性的价值转移,它完全可以转化为投资行为,获得长期收益。用户对于喜欢的内容能真正用钱投票,在代币模式下劣质内容也可以被做空,从而由内容的使用者掌握对内容的定价权,而不是让大平台垄断用户贡献的数据和佣金分成算法。

改进第三阶段:创意的自由贸易集市

声音 | 信通院何宝宏:区块链技术接下来需要向行业应用场景方面发展:据成都商报报道,日前,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区块链不是用来颠覆世界的,而是一项新技术”。目前区块链正在快速发展中,过去1年里主要完成了市场教育,接下来则需要向行业应用场景方面发展。例如要对底层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同时探索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包括票据、税务等非数字货币以外的应用。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巨头进入这个领域。有了巨头的引领作用,区块链有望形成正规且快速的发展。[2019/4/22]

可能有人会说,大部分人上网就是消磨时间的,内容的投资者和创作者这个群体还是少数。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看,有哪些目前的约束条件可能会改变。

第一是扩大的空间。在内容链条上,还有传播者、评论者、组织者……每次关注、点赞、转发都促进了创意、经验和思想的流动,流动过程中又碰撞交流产生新的想法。只是现在这种流动的摩擦还是太高了,我们的数据被一个个web2.0服务隔成了孤岛,你在朋友圈发一个菜谱,只有一些朋友能看到,大多数人不会把同样的内容在抖音、微博、bilibili、小红书……各发一遍,可能一个人有对你价值为0.1的内容,但现在的摩擦导致除非这个价值大到超过一个阈值比如>100,它才能被更多人看见,那大量的没有达到阈值的内容就消失在视野中了。

摩擦的一大底层原因是现在的网络是基于地址的存储,这个地址往往又是在某个公司的域名下的:在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写一篇文章,上传到腾讯的服务器,腾讯给它分配一个qq.com下的地址,我们通过URL来访问网页和打开内容。借助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永久存储技术,locationbasedaddressing可以变为contentbasedaddressing,一个内容不管发在哪里,都拥有链上的永久且唯一的地址,加上随着AI技术的发展,语义理解、机器翻译都会更为准确,也许你很久以前发的内容,在某一刻对地球上某处说着另一种语言的人有用。Mirror就使用了arweave的链上存储技术,每一篇Mirror的文章底部都有一个永久的地址。

分析 | 2019胡润全球富豪榜:区块链是增长最快的新兴行业:据新浪消息,2月26日下午消息,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全球富豪榜》,榜单显示,区块链是增长最快的新兴行业,有5位十亿美金富豪上榜,其中比特大陆40岁的詹克团以185亿元的财富成为全球区块链首富,其次是瑞波币的创始人Chris Larsen(财富110亿元),以及比特大陆的联合创始人33岁的吴忌寒(财富100亿元)。加密货币交易平台Coinbase的创始人36岁的Brian Armstrong和币安42岁的赵长鹏均以90亿元的身家上榜。虽然加密货币价值在过去的一年里可能已经大幅下滑,但仍有一些区块链富豪上榜。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家已经开始投资区块链技术。[2019/2/26]

第二是随时间推移,价值的转移和分配变得越来越高效后,人们会拥有更多可以认真生活的闲暇时间,用于体验、欣赏和创造。我们可能都有体会,工作越劳累,下班后越不想动脑子,只想寻找一些简单的娱乐。久而久之,复杂一点的影视或者是游戏都提不起精神,更不要说读书和学习了。但人是需要意义的动物,就像小孩子比大人对世界更为好奇,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我们生来是倾向于探索和体验这个世界,寻求生命的质感的。在一个经济体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UBI的概念总会被提起,目的也是让每个人在有了生存的保障后,可以有余裕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只要有一部分人创造出更多价值,经济体的财富就会有增量积累而不是坐吃山空。

看起来很好,但会不会太遥远了?

工业时代的基建最终促进了全球化自由贸易的繁荣。虚拟世界的自由贸易由于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和整体财富积累只会更加惊人。现在我们正处在web3的基建和早期应用阶段,链上的计算和存储成本还需要降到更低,才能撑得起现在web2.0所承载的数据交换量级,更何况随着更多的活动在线上进行,数据交换量级只会数倍于web2.0时代。但是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扩散反直觉的地方,在于它往往是指数增长而不是线性的,于是经常会出现gradually,thensuddenly的爆发。从互联网的发明,到94年人们可以用网景浏览器“上网冲浪”的web1.0时代,之间过了25年;而从94年到苹果公司发布可以3G上网的iPhone,中间过了14年;再过7年后的2015年,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了。web3的雪球已经开始滚动,web2.0的大公司也开始入场,用户教育、基建的速度只会加快。当有10亿用户后,网络效应就不可阻挡,而这一数字的达成,可能要比想象中更快。

工具篇

聊完了生态,再来看配合这个生态会出现哪些工具。

跨平台的信息订阅

作为GoogleReader曾经的重度用户,我很怀念用RSS订阅各种内容源,汇聚到一起,每天花点时间看看更新的时光。我也能理解为什么GoogleReader会被关闭,以及RSS的式微:你要怎么用RSS阅读器订阅一个人的Facebook或是Instagram动态?更不要说在“移动优先”的背景下,许多数据被封装进了App,无法通过外部接口访问。

但是在web3,许多web2的规则可以被改写了。于是有了socialFi的概念,有团队开始探索基于链上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让用户选择把数据存储在分布式的网络上,形成不依赖任何公司平台的社交身份。RSS3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他们提供的服务revery.so,可以关注一个人选择公开的活动,国内的社交媒体即刻也跟RSS3达成了合作。

RSS3团队的revery.so服务,聚合twitter、NFT、链上捐赠、活动日程等

RSS3偏重社交媒体,订阅的是个人的活动,而另一个服务EPNS的PushNotification则更偏重对媒体和公告类信息的订阅。装上EPNS的Push插件,或者在手机上下载他们的App,就会收到你订阅的web3内容源的推送。新闻动态、项目空投的消息、DAO投票的消息……都可以通过这个管道推给用户。这个产品也还在很早期的阶段,能订阅的内容源和对内容颗粒度的控制都比较有限,但确实代表了一种未来方向。

EPNS的Push消息

基于加密技术的推荐系统

推荐仍然会是web3的基础服务,毕竟只要存在信息的过载,就需要有效筛选信息和发现信息的方式。但区别在于这不是以隐私为代价的。

先来看目前的方案:有人验证Chrome的“无痕浏览”不是真的“无痕”,隐私模式下也仍然会记录设备的型号、IP地址等等指纹,更关键的是对于Chrome选择记录什么,不记录什么,用户并没有主动控制权。但是当你的数据和线上身份真正由自己控制的时候,可以选择开源的、完全不记录隐私的浏览器,例如Brave浏览器每次打开都会重新生成一个与此前不同的用户指纹。

那重视隐私保护的推荐系统如何运转呢?已经有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推荐系统相关研究,例如这篇论文的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74013721000769#/的2.2小节中提到的,关键是提供达到目的所需的最少的信息,这也是零知识证明研究领域的核心思想。例如只提供模型计算所需的损失函数的梯度下降值。由于我并非算法和零知识证明的专家,这里就不做展开了,如理解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多钱包支持和链上资产管理

在以太坊上买过NFT的一定对高昂的交易费用印象深刻,为了验证交易付出的gas费很可能都超过了NFT本身的价格。这时候就会有交易分流到费用更低的其他链上去,比如Solana,而Solana链上交易需要专门的Solana钱包,但与以太坊并行的Layer1区块链除了Solana还有很多。这些钱包现在是以浏览器扩展,或者移动端App的方式存在,但作为web3接入层最重要的应用,管理这么多钱包的体验是非常差的。现在多链钱包也有了多种选择,而且还在不断进化中,未来web3的浏览器可能默认会集成多链钱包,让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链上交易与资产查看。

广告与追踪代码拦截:“内容”与“非内容”的解耦

根据纽约时报的一项分析,现在用于加载网页中“非内容”的成本已经超出了内容本身的成本。广告代码、追踪cookie这些跟内容没有关系,但却是维持web2.0生态运转所必须的东西,让网页变得越来越臃肿,占据了大量带宽。

因此Opera、Brave、Osiris这些定位为“web3浏览器”的产品,都把广告拦截做成了标配,对网页进行”瘦身“,因为跳出web2.0的经济模式,内容应该被剥离出来单独对待。

安全相关的工具

加密经济从诞生起就一直伴随着各种安全攻防,web3的世界里从来不缺少黑客和对漏洞的利用。虽然链上的智能合约是开源的,但多数人并不会仔细去看,一些钓鱼合约完全可以在合约中悄悄塞进一条“允许无限额转账到对方账户”,再伪装成一个送福利的项目,你点下“同意”。

针对这一点,也有了对链上合约进行验证的工具,例如自动扫描合约,对可疑的部分进行高亮提示。?

对合约的可疑部分高亮提示

小结

web3还在它的幼儿期,无论是应用场景还是解决方案,相对web2的世界来说都还很简单和粗糙。但这也是它最有趣的地方——早期的web3应用专注于”这是只有web3才能做的事“,而不是“web2应用有的,我们也要有”,保持了最小可用产品的简洁,又留出了充分的可调用和可组合性,随着建设者不断涌入,新的玩法和应用也会层出不穷,我们正在见证一段奇妙的创新历史。

原文作者:Novac

原文来源:Mirror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比特币价格区块链:通证经济是更高层次的自由

在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理事长、通证派创始人元道看来,通证是多阶、多维、多态、最终的理想,未来应该是人人公链下的人人发证。元道表示,谈通证必谈两个群,一个是链群,一个是社群.

[0:0ms0-7:4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