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这天下苦资本久矣

本文来自QA元宇宙

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作为开场,后Web2.0开启了全民创作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创造者。

美食爱好者变成了职业吃播,化妆爱好者变成了职业美妆博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爱好变成了职业,并以此积累了大量粉丝、流量、以及财富。

比如刘畊宏通过抖音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成为全中国最知名的健美操主播。黑猫以一个家庭主妇身份上传美食制作视频,跻身B站的百大美食博主。

但现实是,每一个走红的刘畊宏背后,都有几百位健身创作者做着同样的事情,但他们的结果只是培养了爱好,而已。

最终成功的只是头部的少数人,而他们瓜分了几乎所有资源和利益。而底层的爱好者们几乎无法完成从流量到收入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对于流量的盲目追求达到了一个近似病态的程度,尤其是在中国。

对此有关的争论一直存在,凡是谈创作者经济,就不可能绕开《TheOverlookedLevelsoftheCreatorEconomy》这篇文章所定义的创作者层级。

黑客参与SIM卡交换攻击并盗窃数字资产被判5年监禁:6月25日消息,化名为PlugwalkJoe的英国黑客Joseph O 'Connor在美国被判处五年监禁。其定罪源于他参与2019年4月针对一位知名加密货币交易所高管的SIM卡交换攻击,导致价值约79.4万美元的数字资产被盗。

PlugwalkJoe最初于2021年7月在西班牙被捕,于2023年4月26日被引渡到美国接受审判。为了表现出与当局合作的意愿,他于今年5月认罪。[2023/6/26 21:59:42]

1

为了好玩而创作的爱好者

短视频的蓬勃发展让创作门槛变得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唱歌、说段子、跳舞然后制作成视频发布到网上。

爱好者,成为了构成这些平台主要的生产者。

对内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把拍视频当做一个事情来做,顶多算是个业余爱好,因此整体的创作质量无法保证。

从外来说:一般没有其他公司或是MCN机构来投资这部分人的创作,或是对内容提供建议或者把关,平台可能会有一些激励计划,但是大多停留在直接的奖励,他们更关心的是已经小有名气与创作体系的作者。

《财富》杂志将于4月9日启动新NFT发售拍卖:4月5日消息,《财富》杂志在官推宣布将于2023年4月9日通过Foundation平台启动新NFT系列发售拍卖,这也是《财富》杂志举行的第二次NFT拍卖活动。据悉,该NFT基于《财富:加密货币从有史以来最糟糕的一年中复苏》(Fortune: Crypto Climbs Back From The Worst Year Ever)文章封面制作,起拍价或将定为0.1 ETH。[2023/4/5 13:46:12]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业余爱好者,也只会是业余爱好者。

2

全职创作者

一部分有所成绩的创作者会脱离爱好的层级,辞掉日常工作全力创作。比如大家经常见到的主播,公众号运营者,或者短视频创作者。

这个层级的创作者,通常都以工作室为单位,缺乏经营业务的经验,以至于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进行资源兑换和作品推销,这甚至占用了他们的创作时间。

但很明显的一点是,粉丝催更的现象在这部分全职创作者身上发生得尤为频繁,本质上就是供给不能完全跟上观众的需求,整体效率不高。

Binance钱包地址过去24小时流入约7612.9枚ETH:1月29日消息,过去24小时,交易所钱包地址中的 ETH储备变化情况如下:

Binance 流入7612.9枚 ETH,当前持有ETH 约470万枚,涨幅0.16%;

OKX 流出2011.3枚 ETH,当前持有 ETH约122万枚,跌幅0.16%;

Huobi 流入1395枚 ETH,当前持有 ETH约10.2万枚,涨幅1.38%;

Bitfinex 流出231.7枚 ETH,当前持有ETH 约48.2万枚,跌幅0.05%。[2023/1/29 11:34:44]

他们比爱好者要好一点,通过创作维持了一定的现金流,完成了初步的变现。

3

签订合约的小明星、网红

我们可以将网红视为重视外部建立合作关系的全职创作者,其中的代表就是现在的鲜肉小明星、网红。

他们很多可能签了专业的经纪公司进行合作,拥有比较丰富的名声和资源,所以大家通常会觉得3级的人比处于2级的人更成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Nansen报告:Solana在第二季度的日交易优于以太坊:9月20日消息,据Nansen季度状况报告显示,在整个第二季度,Solana的日交易量持续增加,日交易量超过4000万笔。其中,Solana每天大约1亿到2亿笔交易,钱包总数从约40万个钱包增加到2022年5月底的近100万个,Solana的爆炸式增长也得益于对GameFi、DeFi和NFT生态系统的支持。(Cointelegraph)[2022/9/20 7:08:14]

很多小明星或者是练习生并不如独立的主播收入高,名气更是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下,很大一部分人开始从3级跳回2级,抛开外部资本独立赚钱。

他们的痛点并非变现或是作品,而是要弄清楚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资源转化为名声,进而发挥持续的商业价值,进行良性循环。

4

超级大V、头部明星

我们以沈腾这样的明星为例,他们要做的是将名声尽可能的转变为商业价值,同时保持一种持久力,这种持久力甚至会比沈腾本人更长寿。

他现在有自己的公司和电影制作团队,无需和任何出版商或者经纪公司合作支持,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业务。这会形成一个持续的循环,保持相关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任何机会成为了他的主要追求。

如上,创作者的竞争环境不平衡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大家可能想问,MCN、经纪公司、出版商这些都把流量变现玩地明明白白了,就是走头部效应,我现在还去分析创作者经济还有什么意义?

谁有流量资本就选谁,资本选了谁,谁就又有了流量。与其说是大V的时代,不如说是资本选择的时代。

但是有一个道理人人都懂,一个产品如果面向大部分人,显然将更有市场。而在创作者经济层级内,明明底层一二级的创作者才是大多数,但少有人把目光放他们身上,反而集中争抢头部的大V。

我们似乎适应了是创作者给公司打工,而非公司为创作者提供服务这件事。虽然这个模式的确存在了很长时间,但不代表这是一个健康的生态。

商业社会中,一个公司从注册到上市,大致会经历种子轮、天使轮、VC、PE、PreIPO、IPO、上市这一系列的过程,每个过程里都会有专业的机构进行服务和指导,像投行、律所、事务所等,这就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和高效配置。

同样的,我们可以把每个创作者都看成一家公司,无论他处于哪个阶段,都需要对应的服务和资源来让他走得更好更远。

很多创作者其实并没有什么运营知识,学历也参差不齐,经常会不知道怎么做。比如说内容遇到瓶颈之后,通常会参考同行来寻找所谓的“流量密码”,导致现在内容创作上的同质化极其严重,、低俗内容也应运而生。

创作者,他们需要指导,让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优质内容,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运行。

这就是我想说的,创作者经济其实还有很大空间,但这空间并非来自创作和流量变现,而是为创作者提供解决方案。

正如DanRuncie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里写道:

Clearly,weneedmoretailoredsolutionsforcreators.Thebillionsofdollarspouredintothecreatoreconomymightsuggestthatthespaceisoversaturated,butthat’sfarfromthetruth.

为了帮助创作者升级,我们需要以更细致入微的方式考虑创作者的等级,并且提供服务。

大家会很自然而然地认为,Web3.0去中心化了,所有权回归了,资本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3.0并非那个答案,至少现在不是

很多人觉得区块链就是Web3.0,也有人认为Web3.0不过是噱头,说到底还是区块链。关于Web3.0和创作者经济的分析,我就不多做赘述了。

其实这些争论很好地反映出了一个问题,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能代表3.0的产品,即使是我们熟知的Mirror。

我们通常会把mirror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内容发布平台,因为它的核心功能是将创作内容存储到区块链上,因此它被认为是3.0的创作者平台。

高情商:但如果说有一个关于Web3.0的项目,人们心中想到的第一个一定是Mirror。

低情商:除了Mirror,你还能说出什么Web3.0产品?

从Mirror自己的角度来说,它的定位其实是DAO组织里的其中一个基础设施。它提供了一系列DAO的基础技术工具,创作者们基于这个工具可以构建一些媒体DAO。

Mirror产品路线图

Mirror拥有一个很庞大的体系,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是他们最不在意的那一角。

从web3.0的角度来看,的确它实现了一些链上的价值和底层的应用,但是也仅此而已,离3.0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换句话说,包括Mirror在内,metamask、opensea这些项目,虽然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并没有解决任何一个现有的问题,它的本质其实是在Web2.0plus,甚至连2.5都不到。

比如说不建立推荐、回复、热度跟踪,mirror的作品便无法被发现。而一旦开发应用方面的需求,又会造成过去同样的创作层级。

如何通过机制或者是合约来解决这个系统性的问题是未来3.0的一个重大课题,但这显然并不能在一朝一夕完成。

当整个行业技术架构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东西先做出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这个基础上,当产品形成规模之后,再考虑更新全新的架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现在去提前适应可能到来的3.0产品,还太早了,甚至都没有一个成熟的模版去参考。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关注应用层面的事情,比如为不同层级的创作者提供细微差异的服务。

这个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类似的参考,有的叫孵化,有的叫SaaS。

我觉得,当整个创作者层级都得到合理健康的服务时,未来将更趋向于“订阅制化”。创作者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订购专业的服务,以达到不同层级所需要的传播需求和变现能力。

#下期就好聊聊订阅制这个事情。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0ms0-7:29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