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EthSign万字专访:三年后 谁讲Web3谁就土了

原文作者:Jack(0×137),BlockBeats

这个市场是喜新厌旧的,Web3最多说三年。三年以后,EthSign一定要在新的叙事框架中有非常强的存在。

「恭喜EthSign!!!」,这曾经是年初刷爆不少加密用户手机屏的一条朋友圈。今年3月,电子协议签署平台EthSign完成了12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红杉印度、MiranaVentures、AmberGroup、CircleVentures、HashKeyGroup等一梯队机构纷纷参投,在加密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在问,这个项目从哪冒出来的?想做的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EthSign这个项目从2019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那时正值DeFiSummer最火热的阶段,创始人YanXin还在做投资经理,受到DeFi浪潮鼓舞的他整天都在和自己的联创Potter讨论加密领域的新想法。在有了做以太坊电子签名的想法后,Potter立即在南加州大学区块链协会找到了几位热情的好友,来帮助代码的编写工作。不过因为大家都是兼职,加上对Web3原语的生疏,开发的进展一直很缓慢。

2020年6月,EthSign团队参加了ETHGlobal举办的黑客松活动,在活动期间做出了EthSign第一个能用的版本。不久后,Nicole和Claire两位专攻交互设计的成员加入了团队,EthSign的前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2021年2月,团队在的Dorahacks黑客松活动上展示了产品的第二个版本,这时的EthSign用户体验已经有了质的提升。

黑客松活动后,团队收到了许多来自社区的反馈和建议,团队再次沉下心来认真开发。今年3月,团队宣布融资消息,6月EthSignSignaturesBeta版本上线,到了7月,就已经聚合了超10万个用户签名。10月,团队又宣布将上线下一个产品TokenTable。

有趣的是,巨额融资的消息的确让EthSign在加密圈子里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大多数人对EthSign本身以及团队具体在做的事情,仍然只有一个模糊的认知,即Web3世界的电子签名工具,在一些投资者整理的加密版图中,EthSign更是被草率地归到了DID赛道里去。

EthSign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能融到如此高估值的融资?团队对加密未来有什么看法?为此我们专访了EthSign创始人YanXin。

关键词:电子签名、电子协议、项目投融资、产品社区、加密新赛道

「EthSign如果只做电子签名,是融不到这么高估值的」

和很多项目一样,EthSign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做好一个纯粹的去中心化电子签名。投资人背景出身的YanXin一直对许多传统经贸场景里的中心化电子签名服务存有意见,尤其是涉及到用户隐私性和依赖第三方信任的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贸易里,电子签名都有很大的应用场景,如果能借助区块链技术,为协议签订双方提供更准确的共识和更高的透明性,无疑能够在这个市场打开一片新天地。

团队想法很明确,而同领域也没有什么竞争对手,于是便撸起袖子做了起来。但真正到了融资环节,YanXin和团队还是遇到了问题。大家眼中的「融资明星」,实际上走了一段艰难的融资路,团队甚至还曾自掏腰包,以度过困难时期。

Jack:YanXin什么时候开始有做EthSign的想法?

YanXin:做EthSign的想法是19年年末就有了,那个时候我还在做投资,Co-Founder们也还在念书,在我这里实习。当时19年年末到20年年中,DeFi就开始火了,当时很受鼓舞,想试一些新的点子,自己做一做。然后我们就开始参加黑客松,EthSign其实是我们第一次参加黑客松时做的项目。

为什么要做E-Sign这个方向其实也很好理解。15年左右区块链第一次在市场上火的时候,很多人在它的使用场景时,都会提到这个东西。因为区块链给每个人分发了一个或多个私钥,那用自己的私钥去签字来表示同意,这是一个非常天然的场景。一定是非常基础的、会长期存在的,但现在确实还没有人做。我认为一个初创公司,特别像我们这样刚开始、第一次做Founder的团队,就要做可以在上面「Stake」自己的努力。只要你做得足够久,是不会白费的,因为这个这赛道绝对会跑出来的。

著名运动品牌彪马官方推特已改名为“PUMA.eth”:2月22日消息,著名运动品牌彪马官方推特已改名为“PUMA.eth”。另据Etherscan显示,该ENS地址持有Cool Cats、Kuddle Koalas等NFT。[2022/2/22 10:06:52]

然后早期大家都觉得这个特别无聊,没人跟你竞争,这个就比较好。我们开始全职做EthSign是去年年初二月份,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做DeFi或者NFT,大的方向已经被探索完了,小的东西大家可以直接改进,每天你的竞争对手都会组合新东西。所以如果你那个时候做DeFi或者NFT,那你就会被竞争对手逼着去做很多事情。你做不是因为你想做,而是因为你的对手已经上了这个Feature,我觉得这是最不好的事情,所以当时我们大家还是坚持说继续做E-Sign这个比较冷的赛道。

另外我们也能看到Web3应用以及DAO的未来,Web3基础设施的发展,我们也是看在眼里的。因为19年的时候去中心化存储也没有,当时我们做的Demo,签协议得先上传,签完再下载回去,是用户体验非常不好的一个产品。但在过去两年里,去中心化存储、ES、DID以及Index这样的协议逐渐成熟,我就觉得做一个去中心化应用的时间点来了,所以很坚定的做了选择。

Jack:当时EthSign宣布高估值融资消息引起了很大关注,YanXin能不能分享一下EthSign融资的过程?

YanXin:首先我们融资也融了很久,第一轮天使轮从21年六七月份一直融到今年的2月份,融了半年,这半年说实话也没什么钱,后面都是自己掏钱在撑。因为我比较坚持的一点是,我认为这个项目有一些Web2或者说出圈的能力,因为圈外人也能很容易地看懂,而且也能很容易地Onboard,能允许用户在没有Gas和钱包的情况下使用产品。所以当时融资的时候也很努力,想找一个好的投资机构来支持我们,如果找不到就继续去做,最后在这里固执了很久,有段时间真的很穷,特别是牛市大家都在赚钱,然后你却很穷。

当时也在不停地想,因为好的机构一开始不投你,也是因为你的产品不够好,能证明的不够多。所以我们6月份开始融资,7月份就上线了EthSignSignatures3.0,然后不停地积累Attraction,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方向上的小改变,在前期的基础上开始用智能合约去执行协议里面的条款。这个其实我觉得VC可能更喜欢一些,因为只用智能合约作为一个应用后端,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你用智能合约真正把一个协议的内容给执行了,那确实解决了一个非常大的潜在痛点。

比如说在国内,支付宝做得非常大,就是在淘宝卖家和买家之间当一个第三方托管。在国际贸易中也有公司提供这样的服务,但收费很高,而且用起来也很麻烦。那能不能用智能合约在这种之间提供托管服务?比如说买家先打款到Escrow里,收到货后确认再把钱打给卖家,用智能合约很轻松地就能实现这个逻辑。这个前景其实是很大的,因为国际的司法仲裁体系就像一个OptimisticRollup一样,当事情出错了再去诉讼,然后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仲裁之后,在乐观的情况下再把钱给拿回来。

所以说这个其实非常慢,特别是在加密圈里,大家的注册主体动不动就设在VirginIsland、CaymanIsland这些地方,司法效率也比较低,如果能用智能合约直接把条款里的协议直接执行掉,其实能够提供的效率是非常直观的。当时我们团队从中国、新加坡再到美国跑了很多地方,当面去见投资人,也做了Demo,投资人看了也比较兴奋。

其实一路上有很多机构支持我们。第一家我们决定投的是红杉印度,然后很坚定支持我们的基金有MiranaVentures,包括FoliusCapital也很支持我们,这些都是长期支持我们的朋友,还有很多人是大家认识挺久,一路上都有支持,很感谢。

KingData监控:灰度ETH基金每股溢价率 -1.18%:据KingData数据显示,灰度 ETH 基金每股溢价率进入负溢价区间,当前溢价率为 -1.18%。更多数据或KingData下载见原文链接。[2021/3/1 18:01:42]

EthSign团队参加黑客松活动,图片来自EthSign

Jack:在YanXin看来,EthSign能得到高估值融资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YanXin:我觉得如果只做纯电子签名,是融不了这么高估值的。我当时一直在融资,做纯电子签名VC就会问你:「你们跟DocuSign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快播刚出来的时候,投资人就问,快播跟暴风云有什么区别?快播说我们种子是去中心化的。然后投资人就会让你做个场景出来,证明去中心化种子是有好处的。我们也一样,你必须得有一个场景,证明你跟传统竞品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个「本质区别」一定要自己做一个场景来体现和释放它的潜力,不能等着社区去发现你的本质区别。所以我们其实一直承诺要做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来体现,就是你在链上能够验证一个协议的时候,到底在Enable哪些场景?

整体来讲,这个项目还是处于找ProductMarketFit的阶段,一开始做不同的Demo和Showcase就为了寻找市场契合度。直到我们开始做TokenTable后,我就觉得市场契合度特别强。因为这个子项目现在跟任何投资人和项目方讲,大家都觉得MakeSense,然后我们在过去两周里邀请测试,已经Onboard30多个项目了。等产品上线后,明年我们才会用融资去做更多的活动,现在有钱了,就要先拿钱砸产品,产品出来以后再拿钱去推向市场。

「不可能光做出来一个产品,然后等着别人去用」

一个产品从想法到执行,再到最终盈利,中间总是要不断地试错,最后往往会与最初的理念设计截然不同,甚至「一个产品」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由多个产品构成的项目。EthSign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从一开始的EthSign3.0,后来的EthSignSignatures,再到即将推出的TokenTable,EthSign团队始终没有停止寻找市场契合度的步伐。

当然,作为一个加密领域的产品,EthSign团队面临了许多在传统商界不曾遇见的问题。身为Web3电子协议赛道的「唯一竞争者」,概念新颖、认知不足、缺乏基础设施等,都成了极大限制EthSign试错空间的因素。当然,团队也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应对办法。

Jack:EthSign团队在开发产品时,有没有具体的纲领或主线?

YanXin:其实有一个主线,就是我自己作为Founder认识到,做产品的一开始的想法都特别简单,就是要做一个实用、好用的产品。这就是我去年年初的想法,我们就做一个电子签名,实用好用。但这东西很快就做完了,花不了太多时间,如果按传统的角度讲,做完以后你就应该出去卖,弄特别多用户和好看的Revenue。这是一种方法,但我没有选择这个方法。我们不想只做E-Sign,智能合约可以作为电子协议的后端,也可以用它执行程序,你会觉得有很多可能性,不可能说光做出来一个产品,然后等别人去用。

因为我觉得Crypto圈里的产品往外继续延伸的潜力很大,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做一些过去没有人做过的东西。因为社区真正喜欢你,或者你真正要建立自己的社区,不是说你产品有多好,而是说你的Vision是不是。比如现在以太坊,大家都在里面探索不同的角度,有人讲未来世界的公共物品,有人讲治理,那有没有一块是你来推动这个前沿,让它往前走的?现在我就会想这个问题,想我们到底在哪块为整个社区做了贡献。

过去一小时推特讨论量:BTC占据第一 ETH位居第二:CoinTrendz.com数据显示,过去一小时推特讨论量排行中,BTC凭借150的讨论量排名第一,ETH以123的讨论量位居第二,LINK以61的讨论量升至第三位。讨论量排名四至十位的分别为:XRP(35)、STPT(26)、DMG(22)、ADA(20)、YFI(17)、VET(16)、ETC(14)。[2020/7/26]

我们会在几个小方向上,走得非常靠前,然后和其他项目一起做一些Showcase,来推动以太坊和这个行业往前走。比如前面提到的Registry和Dispute,我们研究都做得很透。包括我们对DID也研究得很透,给未来SocialRecovery铺路。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就会往Web2走,我还是希望我们能在Web3里面去引领一个板块,让加入你社区的成员是在讨论怎么实现你的愿景,所以我们现在最近做的事都是比较新的。

Jack:团队具体都在哪些领域和方向上做了前沿研究?

YanXin:我们最早花时间探索怎么做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电子签名,所以我们对Web3底层的这些Modules已经非常了解了,比如怎么LogIn、怎么SponsorGas、怎么存储、怎么集成DID等等。但研究不一定能转化成产品,它只会告诉你产品应该怎么做,比如哪些应该放在链上,哪些不应该上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了EthSignSignatures和EthSignSmartAgreement,一边做签名和对协议的管理,一边做协议的自动执行。

然后在这两个通用的场景上面,我们再做一个垂直场景,就是TokenTable。TokenTable就是专注在融资、Token发行,以及管理所有权这块。再往上还会基于TokenTable再做一些像金融审计、CryptoCrunchbase,和一些Marketplace。

Jack:这个研究的过与产品开发的过程是先后还是并行呢?

YanXin:其实都是边做边探索的。融完资的时候在做新版本的Signature,做完之后马上就开始做TokenTable,而且做产品的过程中对产品的理解确实加深了。一开始做TokenTable的时候,就是想着怎么帮助项目方把投融资做得更方便,但做着做着就发现应该把某些板块做得重一点,另外一些做得轻一点,开始越来越复杂,做着做着又感觉太复杂做不完,然后再把不重要的给简化一下。

EthSign团队成员在分享开发经验,图片来自EthSign

Jack:有没有哪些功能,是做出来后又放弃了的?

YanXin:其实是有的。本来一开始我们想在签名上面做更多的功能,把它做得更高端,比如说决定签字顺序这类功能当时都做了,后来做用户调研发现用的人实在太少。像DocuSign这种有几亿用户的产品,它做一个Feature能够服务几十万人,但对我们现在的用户Base来说,做一些这种高级功能意义确实不大。所以我们后来就做得更简单,把Signature产品更多往协议层去,就是Capture一件事的Consent,对协议的认同和签名未来可以让其他项目在链上各种场景直接去用。

Jack:团队为什么要推出TokenTable这个产品?

YanXin:TokenTable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做了6个月了。我们做EthSign也做了很久了,今天终于在里面找到一个垂直场景,之前无论签协议也好,或者用智能合约执行协议也好,其实是非常通用的,所以我们在所有的用户里去看,用签协议最多的地方是什么?发现还是围绕投融资、雇佣来做的。然后我们就围绕投融资和雇佣,也就是说围绕做项目,以项目方为主体,做了一套垂直产品。

行情 | ETH 1小时跌幅超过2.50%:据Bitfinex数据显示,ETH 现报价177.99美元,1小时内跌幅超过2.50%,波动较大,请做好风险控制[2019/4/11]

我觉得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很多人听了TokenTable后,会把它看作Web3的Carta,但我会告诉他们:「WearemorethanCarta」。为什么呢?因为在Crypto里我们发现有更多的投资人,PartyRound是大家喜欢和常见的做法,每个人的额度很少,也意味着每个人的Portfolio也要比原来多五到十倍对,然后大家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环境里,都是跟不在自己Jurisdiction的人签协议,而且要明确的其实是对Token的所有权,而不是对股权的所有权。大家怎么去管?怎么建立信任?这些事确实需要一个新的框架和基础设施,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我们加了一些Government职能,过去只有Government能做,公司做不了,所以我觉得它比Carta更有潜力。而且未来的市场一定是基于Token的资本市场,这个市场更活跃,一定会比纳斯达克大很多,因为有更多的人来参加。

我们现在做的TokenTable,它一方面是Web3项目的Registry,相当于未来Web3环境下的工商局,不在任何国家下,而是Founder自己去建立一套规则。包括注册和确定所有权分配的问题,创始人之间怎么分,员工又怎么分;然后选择CapTable透明性,你如果注册在开曼群岛CapTable就是完全不可见,在新加坡则是完全可见的,但在我们这边就可以选择透明程度;还有制定治理规则,是MajorityShareholder说了算,还是大家投票。

现在的问题就是,Founder跟Co-Founder、员工还有投资者签协议,需要自己整理一份Excel来管理大家的Token资产。所以Registry就会做一套SaaS,让大家来注册,然后我们会帮你发行Token,把Token放到智能合约,所有StakeHolder都按智能合约的解锁周期去Claim。

TokenTableDemo交互界面,图片来自EthSign

然后我们还做了InvestorView和EmployeeView。比如AnimocaBrand是我们的支持者之一,他们投了很多项目,有好几个投资经理,用Email去管理他们的Token解锁工作量是很大的,每天都会收到邮件通知去ClaimToken,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记这个账。那么我们也提供了一个Dashboard,你在上面能看到自己所有的投资、现在解锁了百分之多少、解锁到了哪个地址、背后的协议是什么,能管理得很清楚。

这是一个挺大的工具,还有很多功能,总来说都是围绕用智能合约真正的去执行协议。因为协议本身就是我和你之间互相的承诺,不管现实世界怎么发展,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彼此都要给承诺,我们只要用更好的方法来保证协议的执行。只要现实世界还存在,协议就会存在,在执行上我们用智能合约多去帮忙,如果智能合约执行的好,那就没有人需要再通过链下走协议的仲裁流程了。

Jack: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功能相似的小工具,EthSign是否会和他们形成竞争关系呢?

YanXin:可能还是正面竞争。其实竞争者多,才是产品市场契合度真正很强的一个表现,说明大家用的确实多。我对智能合约一个看法是,我可以用别人的智能合约,也可以合作,但好产品的智能合约一定是有自己的护城河的。如果你的智能合约是一个单独的程序,那不管是哪个团队做的,我们都可以直接用,但我觉得要做的整个体系是有很强护城河的。你比如说你签协议就是在这边签的,打钱也从这边打,然后CapTable上能看到你的名字,那么你就可以向任何人证明,我确实是这个项目的投资人。

imtoken转ETH撸币术揭秘:近日,微信群充斥着“转0个ETH到xxxxx地址可获取xx枚xx币”的信息,单看此条并无问题,用户确实可接收到几百几千不等的代币(其价值暂且不论)。子一般是将几条这样的消息组合一并发送。通过前几条转0个ETH 的真实无害消息让用户收到币后放松警惕,通过中间或者后续几条,“转0.01 或0. 1 个ETH至xx地址获取xx枚xx 币”行。当用户转币后,要么收不到币,要么收到一些永远不会上交易所的垃圾币。请大家保护好自己的筹码,不要因为贪小便宜,因小失大。[2018/2/26]

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比如说未来我们可以做CryptoCrunchbase或者CryptoAngelList,做为一个投资人,你会有自己的「Stake」。而像MapleFinance这样的低抵押借贷协议,它在借贷时需要审查你的个人信誉,你就可以向它证明你确实投了这么多项目。你在链上的「Stake」就是还没有解锁的Token,你们就可以签个协议:假设我没还上,这些Token都归你。包括我们和NFT协议也有合作,比如在MintNFT的时候,只要在我们平台上的协议,你就知道是真的,因为你能看这个协议的人出现在CapTable上。

我们现在做的产品有三个。一是电子签名,用链上的话讲叫「CaptureConsent」,捕捉用户的许可,你对一件事表示同意的瞬间,把这个事件记录下来,这是一个智能合约。然后执行Consent是一个智能合约,以及登记和未来的Token的发行分配也是一个智能合约。其实我们不停地在把各种功能给「智能合约化」,做一个独立的智能合约,然后你想做一件事,就可以选几个智能合约,再加一些别的职能合约,把这事做了。

Jack:YanXin刚才谈了TokenTable的Government职能,这会不会带来监管方面的问题?

YanXin:其实是这样,虽然项目的注册可以在链上,但你签署协议的时候,肯定是有主体的,我们还没走到那一步,你如果要打官司的话,肯定还是以链下的现实世界。但现在问题是,一个项目有太多的链下注册实体,但是大家其实在意的是链上唯一的Token所有权,这个没有人管理,所以现在链下股权的映射关系非常复杂,这里面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们才做了TokenTable。

当然面向未来,我觉得可能还是要花点时间。就像BalajiSrinivasan写的《TheNetworkState》一样,假设真的到了那个时候,那一个NetworkState可以指定里面的项目都在TokenTable上注册,去制定自己的规则,然后我们帮他执行。但在我们眼里,无论你是美国、新加坡还是NetworkState,我们只是用智能合约帮助你在自己的框架下更好的执行。

Jack:团队有没有在监管方面做相关的研究?

YanXin:有,其实非常多。团队最近也发了一些文章,给Web2的用户看,比如《Tokensareupto7xbetterthanstockoptions.Here』swhy.》。我们内部有一位LegalResearcher,他在哈佛法学院,也一直在研究CorporationLaw,所以我们一直在做研究。

我们其实有几个研究方向。首先像我们做的Registry,其实过去是一个政府职能,在Web2里面也没有竞品。但是做链上我们需要研究一下,比如当你在一个主权国家注册公司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过去是习惯了,但当你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得研究明白为什么。那说白了,现在有三个原因。

第一,你注册一个壳,以这个壳作为法人,它可能是有限责任或者其他不同的责任适用原则。第二,我们相信政府是一个公共账本,是不会篡改账本的,然后我们把政府当成信任的第三方来保留账本。第三,就是政府的公司法代表了当地的法律和治理规则。比如在美国,我们可以选择注册在加州还是特拉华,后者税收比较低,治理也比较灵活。在国际上注册公司,可以选择在开曼群岛还是新加坡,前者你完全穿不透它的股东结构,也就是选择了一定的隐私性。我们会把这些东西都研究清楚,然后允许大家在我们上注册的时候,可以做出很细节的选择。

Jack:所以TokenTable是结合了一些现实地域的规则?

YanXin:对,就是分地域,不同地域到底给一个Founder提供了哪些选项?我们会把这些选项全部提供出来。比如说你想注册一个组织,采用新加坡的治理规则,但拥有开曼的CapTable透明性,这在现实世界里可能找不到,在我们这就可以。

Jack:YanXin前面提到社区愿景,但一个强团队、强功能的产品或项目,怎么去与社区结合?

YanXin:我觉得首先Founder一定要强,就是说早期不要引入社区做去中心化治理,这一点我是非常明确的。但我觉得跟社区一定要有关系,因为你得明白你到底是在给谁做东西,是给谁用?你就是给社区用的。如果你的项目只有VC喜欢,社区不喜欢,那你的ProductMarketFit是不行的。就是一定要让社区真正喜欢你的东西,社区觉得你的产品有用,才会追随你的Vision。

社区里其实有很多牛人,比如我们日本的有个律师为我们写了篇文章,讲我们现在对E-Sign设计的签名结构,在日本的公司法和电子签名法下是不是合法,里面论证了非常多的日本法律文件,最后结论说合法。其实这个文章就是一个LegalOpinion,这种东西其实非常强,如果你发动了社区,里面会有很多厉害的人,他们也会在自己的方向上给你去做一些帮助或者优化建议,这些都非常重要。

但同时你要有拿主意的人,因为有的时候社区充分听取一下,但是你可能有一些更执着的想法。这个我是同意的,但总的来说,你做东西就是给社区用,你的用户基础应该和你Discord里的用户是基本重合的,如果不重合我认为也有问题。

Jack:目前EthSign社区里的成员大多都来自哪些背景?

YanXin:我们比较努力的是希望能够更加国际化一些,覆盖的国家更多一些,比如除了中美新三个主要的地方以外,在日本、土耳其、欧洲、越等等这些地方。我在日本和土耳其见到的社区成员比较多,我去那边出差,跟Discord里的人Meetup,发现他们做医生、做律师、做导游、做工程师都有。

EthSign团队举办的线下活动,图片来自EthSign

首先他们肯定觉得这个项目有意思,想来看看能怎么参与。其实大多数人就是觉得Crypto比较有意思,其中也有大量的投机者。我们在上线产品的时候做用户测试,也跟很多Marketing项目合作,这些项目基本就是发个NFT,然后完成仍任务就可以来领,确实引来了非常多撸羊毛的人。但我们得想办法控制它的比例,比如在Discord里做一些AMA,那些撸羊毛的人只会问你什么时候发Token这一个问题,这样你就可以筛出真正的社区成员,来跟他们互动。当然了,人家其实也不是来搞破坏的,所以我觉得只要是用户一概欢迎,但是我们确实希望能够更多地照顾到那些不只是来撸羊毛、想学习、想真正跟着你Vision去做事的成员。

Jack:许多人都把EthSign往DID上拉,那TokenTable在这个领域会有应用场景吗?

YanXin:链上的身份也是身份,主要就分成两块,一是你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你在社会结构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二是会说你过去干过什么。那在链上环境里,你在社会结构里干了什么可以用你的ENSSubdomain,或者你的NFT徽章来看,你过去做过什么全是你地址过去的链上数据。但如果的链上历史数据全是炒币的数据,那我肯定无法给你建立一个很立体的。

但如果你过去跟谁签过协议、投过什么项目、被某个公司雇佣过,都能把这些信息展现出来,那就很立体了。所以未来的DID肯定需要我们的数据和智能合约。

我们目前做TokenTable的时候,会支持ENS子域名,比如你是一个ManagingPartner,你可以授权自己下一级的去看你的PortfolioManagementPage。但我觉得可能更大的未来还是在支持未来的SocialRecovery,因为SocialRecovery需要的基础设施,就在于链上有更多的Social应用或者非TransactionalData。它不是简单的Transaction,就比如我们俩签了一个协议,这是一个社会契约,它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我们在链外是有关联的,这样的话如果你的私钥丢了,我就可以给你证明。

TokenTable目前不做这个事,但我们确实把这些信息补到链上了。比如说以后有一个SocialRecovery的项目,这个项目里有人丢了私钥,要找一些跟他过去有关系的地址来给他证明,这个时候就需要查我们的智能合约,看到底是哪些人跟这个地址有关系。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场景,可以做得太多了。我们的智能合约目的也很清楚,就是只要用我们产品,要接入我们的合约,我们都支持,但是我们自己不会做。

Jack:EthSign向基础设施发展后,盈利模式会做出怎样的改变呢?

YanXin:我觉得还是在Ecosystem往上一层,才比较好创收。TokenTable这层我觉得还是要把它做成一个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说让更多人来用。这个事对于我来说,就像用微信一样,更对人来用我比大家花钱来用我更重要。再往上一层,比如做金融审计、Marketplace,那收费很正常。有个项目叫TokenUnlock,就是帮助投资人Track项目的UnlockingSchedule。比如什么时候解锁,需要小心买入等等,像这种以后就可以基于TokenTable上的真实数据。

像这样我肯定会支持,但支持它的方法也就不是口头支持了。我觉得是这样,基础设施就是修条路,只要路上有人跑,你就能创收,基础设施就能回本。我们处在努力做一个更好基础设施的阶段,然后用这个基础设施支撑上面更多的生态,只要上面的生态起飞了,你基础设施绝对能盈利。最怕的就是你做了一个基础设施,然后上面没有车,那肯定盈利不了。

「三年后,谁再说Web3,谁就土了」

EthSign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加密新赛道的「独跑者」,在谈到加密领域的未来时,YanXin的这句话更是让我印象深刻。的确,比起互联网革命,当前的Web3更像是泛泛而谈,而每天都在面对所有权、公司法和仲裁流程的EthSign团队,考虑的问题自然更加明确且现实。YanXin自己也很清醒地意识到,未来不管是「DID」还是「Web3」,其概念都会变得更加具体。

Jack:YanXin觉得,电子签名/协议赛道「起飞」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YanXin:我觉得就是三年之内。我认为会很快,就是要等到一个时间点,其实有时候你起飞,就是资本要选择一个赛道,或者大家发现一个赛道突然释放了自己的想象力。但总的来说,只要一个赛道能更好地帮助资金进来,这个赛道都会起飞。

其实我自己感到非常激动的一件事情,就是我觉得Web3的下一个主题就是之前提到的NetworkState。到时候大家就会聊,谁是NetworkState的基础设施?

Jack:YanXin能不能描述一下,自己理解的NetworkState和当前Web3最大的不同?

YanXin:Web3太泛化,什么东西都是Web3,也不知道什么是Web3。作为一个运动来说,它没有斗争纲领,没有人来Lead,就知道赚钱。但Balaji的NetworkState就非常清楚,告诉你应该怎么实现?应该重点关注什么?

NetworkState就告诉你,我们要把想象力从主权国家解放出来,未来链上能做很多好的东西。比如你现在在一家Crypto公司,领薪资和买东西都用Crypto支付,其实在什么国家生活没有任何所谓。未来你在链上注册公司,在链上融资和发行Token,也是一样的。NetworkState其实是Web3的一个子集,比Web3更加现实。

因为这个市场是很喜新厌旧的,Web3最多说三年,三年以后,谁再说Web3谁就土了。新进圈的人一定要再选出一个更新的一个框架或者一个价值观,我觉得就很有可能是BalajiSrinivasan的那一套NetworkState。在这一套里我们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存在。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4:1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