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X:中国科研攻关跑出“加速度” 科技利器助己助人战“疫”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团队研发的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恒温扩增核酸分析系统,可在1.5小时内完成包括新冠病在内的6种呼吸道感染高发病的快速筛查。 中新社记者韩海丹 摄

中新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杜燕)全球首个1.5小时内检测6项病的核酸检测芯片试剂盒获批,重构肺部结构协助临床医生快速诊断,精准定位新冠病与人受体相互作用从而为药物开发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记者日前走进设置在清华大学的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地,探究科研团队如何攻克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核心技术,在与病的赛跑中跑出加速度,为胶着状态的战“疫”提供科技“利器”。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希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元宇宙”发展路径:金色财经消息,6月25日,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中南大学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他表示,“元宇宙”应用形态与人工智能综合式场景驱动相辅相成,可以通过开源共享、相互借鉴、循序发展,不断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元宇宙”发展路径。万钢表示,关于“元宇宙”的问题,近年来,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型融合应用形态,在扩展现实、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推动下,形成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映射”关系和“交互”机制,特别是在游戏、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与此相比,工业领域的混合场景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因此业界也称之为“工业元宇宙”。(中新社)[2022/6/27 1:33:56]

Avalanche发布Banff4更新,可减少节点带宽使用:据官方消息,Avalanche已发布名为Banff4的最新网络更新,可减少节点带宽使用,并为启动跨子网消息传递做好准备。[2022/12/11 21:37:19]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黄国亮介绍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恒温扩增核酸分析系统。 中新社记者韩海丹摄

1.5小时完成6种高发病筛查

新冠肺炎在临床诊断中存在着核酸检测假阴性、报告结果等待时间长等难题。如何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诊断?

北京市教委依托清华大学建设的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主任尤政、分室主任程京等团队全力攻坚,在仪器研发、生物诊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科技大学方兆本:合肥要发挥科技龙头作用,带动安徽区块链产业发展:2020安徽省区块链数字化产业发展论坛今日在在合肥举行。金融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商学院院长方兆本教授表示,区块链的发展前景和能量巨大,包括合肥在内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应该将区块链技术作为灵魂加进去,以此带动城市群科创起飞;合肥要发挥科技龙头的作用,带动区块链产业的发展。(安徽网)[2020/6/26]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王博介绍新型冠状病AI定量辅助诊断系统。 中新社记者韩海丹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团队研发的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恒温扩增核酸分析系统,可在1.5小时内,完成6种呼吸道感染高发病的快速筛查,能有效鉴别诊断甲流、新冠肺炎等。

项目团队负责人之一的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黄国亮介绍,目前常规环氧树脂管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需要多种仪器串行联用,这些设备大多需要进口,少则几十万元(人民币,下同),多则上百万元,操作程序复杂、步骤多,且每个管多次加样操作只能检测单人份,检测时间在3至5个小时,制约了新冠病快速筛查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曲强:区块链赋能“新基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曲强最近表示,数据管理能力包括四大能力,即数据的采集与存储能力、数据的互联与融合能力、数据的安全与监管能力、数据的知识化与应用能力。在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协同、安全与监管等环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必不可缺,并且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新基建分为三层结构,最底层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等核心信息化数字技术,中层是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最顶端是智能化城市与智能经济的建设目标。(科技中国网)[2020/3/30]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王新泉课题组成员在实验室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中新社记者韩海丹摄

人物 | 中国科学院大学创业创新学院副院长洪勇:去伪存真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亟待思考:在日前举行的“2018年全球区块链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大学创业创新学院副院长洪勇表示,如何推动有价值的区块链应用是亟待思考的话题。洪勇认为,区块链成为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开辟国际竞争新赛道的同时,也成为创新创业的新热土,技术融合将拓展应用新空间。但他也同时坦言,各界对于区块链技术对金融、产业以至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知该怎样参与,同时疑惑着监管层将如何对这一次产业变革给予评价。洪勇说:“面对这样的变革,我们如何在创新创业中推动区块链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2018/7/9]

清华大学研发的这套分析系统不仅检测速度快一倍以上,样品试剂消耗不到常规方法的1/20,每天可以完成150人份的临床样本精准医学分子诊断,不仅有效降低多步操作造成的人为误差,还能降低一线检测人员被感染的风险。

黄国亮指出,目前仪器和芯片试剂盒全部在2月22日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Ⅲ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仪器与上万人份芯片检测试剂盒已陆续运抵武汉等全国多个城市用于临床诊治。

这项成果并非一蹴而就。黄国亮表示,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就完成了SASR病快速检测微阵列芯片扫描检测系统的研制,随后团队在2007年进一步研究精准医学检测核心技术,以便快速、精准检测呼吸道病及其他病原菌。

“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积累,如果没有技术突破,很难想象此次能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把这些仪器开发到位并快速应用于临床医疗。”黄国亮说,目前已有部分仪器发往伊朗等地支援当地抗击疫情。

AI协助快速诊断新冠肺炎

是不是新冠肺炎?是轻型还是重型?AI能快速告诉病人。

北京实验室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等单位的联合团队科研人员研发了“基于影像与临床信息的新型冠状病AI定量辅助诊断系统”。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王博介绍,该系统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采集了共计1612例样本,包含1012例新冠肺炎和600例阴性数据,让机器学习新冠肺炎影像的同时,也学习肺结核、肺癌、气胸等各种肺部影像特征,从而建立一套综合化的数据集,强化机器的学习能力。

清华大学教授王宏伟(左)和王新泉(右)介绍科研成果如何助力药物开发及疫苗设计。 中新社记者韩海丹摄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3D重建引擎,能将传统CT医学影像数据自动分割重建为三维立体模型,并显示在真实空间中。“通过肺部重建,医生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帮助把炎症区域的影像清晰地划出边界,并提供炎症侵袭肺部的体积百分比、侵袭的深度等信息,能够辅助医生快速、直观、精准地对病变体和周围组织进行分析。”

王博说,系统可同步实现智能化影像诊断、临床诊断、临床分型三大功能,目前已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单位部署应用,并已通过南京市政府捐赠给韩国大田市定点医院,用以协助那里的疫情防护工作。

科研成果助力药物开发及疫苗设计

2月18日,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王新泉课题组和医学院张林琦课题组紧密合作,准确定位出新冠病RBD和受体ACE2的相互作用位点,阐明了新冠病刺突糖蛋白介导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

“这对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以及疫苗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清华大学教授王新泉表示,研究成果实现了在原子分辨率水平极其清晰地看到新冠病与受体复合物作用界面,对于了解新冠病进入细胞或者感染细胞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记者了解到,王新泉与张林琦实验室在新发与再发病感染的分子机制、中和抗体筛选和鉴定、疫苗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

前期,团队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正是这些研究经验和积累,为他们快速开展新冠病研究并取得重要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持。

那么,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物和疫苗问世需要多久?对此,王新泉表示,团队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基于结构设计筛选能够阻止新冠病RBD和受体ACE2二者结合的抗体或者小分子药物,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完)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4:63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