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O:「格物·货币」中国货币简史<下>

格物·资本seekforcapital丨专注于资本的极致探索

是旗下系列内容之一

连载:「格物·货币」中国货币简史<上>

「格物·货币」中国货币简史<中>

Ⅴ大突破大变革:纸币

在金属铸币垄断中国货币史千余年之后,终于在北宋时期迎来了一次大突破、大变革——纸币交子诞生,中国的纸币时代开启。

其实,在唐代时,古人们已有使用纸币的尝试——“飞钱”,飞钱是一种异地汇兑票券,是纸币的雏形。

北宋初期,当时四川地区使用铁钱,面值小,重量沉,不便携带,使用起来极为不便,特别是用于大额交易或者商旅远行时。于是商人们发行了一种纸质的兑换券,即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可兑换成铁钱,代替铁钱流通使用,极大方便了交易。交子的诞生,是建立在宋朝繁荣的商业沃土之上,是民间商人的智慧成果。

▼图:北宋交子,来源于网络。

后来商人的交子不能兑现,由宋政府出面干涉,并将交子改为官办。宋仁宗天圣二年在益州设交子务,次年发行官交子,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方纸币。官交子分界发行,三年一界,届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

如果民间交子只是货币形态、材质、铸币技术的重大突破,那么官办交子,就象征着一次深刻的货币史变革。官交子的问世意味着纸币正式获得官方认可,中国货币史从单一的金属铸币时代,进入到金属铸币、纸币共存的时代,奠基了之后的单一的不可兑现的法定纸币时代。

宋政府将民间交子快速采用转为官办,并不是出于对新事物的热崇,而是在财力空虚压力下的应急之策。北宋常年受辽国侵扰,不得不养重兵以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匮乏,而发行纸币正在能解决财政赤字之忧。

官交子最初发行时,以四川铁钱为钞本,但是十几年之后宋仁宗庆历年间,宋政府就开始发行无钞本的官交子,到宋神宗熙宁五年以后,两届交子同时流通,交子发行量过大,由此产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纸币贬值。此后,为募兵筹饷,官交子越发越多,交子继续贬值。纸币无钞本发行、数量滥发,均是政府利用纸币无偿剥取民众财富的工具,因而,官方纸币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掠夺性。

宋徽宗崇宁四年,宋政府在部分地区发行了一种新纸币“钱引”,四川一时仍用“交子”,交子的流通并不广泛。1107年,宋政府将“交子务”改名为“钱引务”,1109年,将四川交子改名为钱引,发行不置钞本,旧交子不许兑换。

1127年宋政府南迁后,为补充军费,大肆增发钱引,造成钱引贬值。南宋时,除了四川钱引外,还有其他纸币,有一类是“关子”,关子最初使用时类似于唐代飞钱,也是一种汇票性质的纸币,关子也分好几种;还有一类是“会子”,会子产生于民间,1160年改为官办,初行于两浙地区,后来通行各路,会子流通最广。此外,南宋还有一些地方性纸币,仅在两淮地区流通的“两淮交子”,还有在湖广地区流通的“湖广会子”。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5800万例:Worldometers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2日01:39,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5800万例,达58,236,675例,累计死亡病例达1,382,929例。[2020/11/22 21:37:47]

▼图:南宋时期关子,来源于网络。

▼图:南宋时期会子,来源于网络。

南宋时期,会子滥发非常严重,到嘉定二年时,会子流通额较1168年时已增加至41倍,会子快速贬值50%,之后会子继续猛增发行量,开启疯狂贬值,形成超级恶性通胀,到南宋末年时,一贯会子已经不值一文钱。

另外,宋政府每次新发一届纸币,总规定新纸币兑旧纸币为一比几,比如:新纸币100文值旧纸币1000文,这就相当于旧纸币币值一下缩水了90%,民众的财富蒸发了90%。这种新钞换旧钞比例兑换的方式,是宋政府面对通胀恶化的“亡羊补牢”式的挽救措施,但之后又因滥发而致“破牢百洞”,宋政府信用崩溃。有学者预计,如果按南宋政府最初发行的会子和南宋末年的会子作对比,通胀高达亿万倍,南宋会子贬值是中国货币史上最严重的纸币贬值案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也属罕见。

南宋时,雄踞北方于宋政府形成对峙的金国也在学习汉宋发行纸币。金国发行纸币叫做“交钞“。

海陵王贞元二年,设交钞库,发行交钞,按面值分十等,以七年为期,到期以旧换新,后改为无期限。交钞的形制基本仿自交子和钱引。

贞元二年发行的交钞数量并不大,自1189年起,交钞开始贬值,金政府废止七年新钞换旧钞的惯例。1193年时,金政府发行官俸全用交钞,导致发行量大增,通胀日益严重,一时间,交钞在民间遭到抵制和非议,金政府为了继续推行交钞,严禁议论钞法难行,并强制民间大额交易必须用交钞,不能用铜钱,商旅携带铜钱,也不得超过十贯。后来,金政府发行交钞越来越多,还发行超大面值的交钞,最大面值有一千贯,大面值交钞继续狂贬,民间交易只用铜钱,但金政府依然强行要求用交钞。

金晚期时,还发行了“贞祐宝券”“贞祐通宝”“兴定宝泉”“元光珍货”等纸钞,不过均以急剧贬值而告终。从1193年到1234年金灭亡,这四十年间,金政府发行的纸币累计贬值至少百万倍,与当时的南宋会子一起,一并列入中国货币史上最严重纸币贬值“双典型案例”。

纸币在诞生的前两百年里,人们对纸币的认知并不深刻,只是它相对金属铸币的便利和优势,但不知道它潜藏的巨大缺陷。纸币相对于金属铸币,它具有无实用性和无限发行性,一旦被政府掌控,它就会变成一种政府掠夺民众财富的合法工具。而滥发纸币反过来也会摧毁政府信用,导致币制混乱,社会动荡,甚至政权颠覆。

过去24小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单日新增259848例:世卫组织报告过去24小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单日新增259848例,创最大单日增幅。[2020/7/19]

如果把宋金滥发纸币的归罪于对纸币的懵懂认知期,那么元朝时,人们对纸币的认知就很清晰了,元朝汲取了宋金发纸币的教训,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纸币流通制度。而且,元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盛行纸币的时期,元政府在全国主推纸币,流通中大部分都是纸币,白银较少,铜钱更少。

元朝早在大蒙古国时期,就已经受宋金的影响发行纸钞了,在忽必烈年登基为大蒙古国皇帝前,已发行有太宗银钞和宪宗银钞。1253年时,元宪宗设立交钞提举司,专管行钞事宜。

1260年忽必烈登基后,发行“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位,两为单位,交钞二两值白银一两。同年十月,又发行“中统元宝钞”,按面值分十等:十、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二百、三百、五百文和一贯、二贯,宝钞一贯等于交钞一两,二贯值白银一两,后来统一以两为单位,一两即一贯,五十两为一锭。以前旧钞以中统钞兑收,元灭金和宋后,也将宋金旧钞以中统钞兑收。中统钞在整个元代始终通用,在流通中占主要地位。1275年,元政府发行小额厘钞,分二文、三文、五文三种,三年后停印。

▼图:中统元宝交钞,面值“一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287年,元政府发行“至元通行宝钞”,按面值分十一等,至元宝钞一贯当中统钞五贯,两者并行,至元钞两贯当白银一两,二十贯当黄金一两。

▼图:元代至元通行宝钞,面值“贰贯”。现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

元政府为配合发行至元钞而颁布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十四款,是中国最早的较完备的币制条例,对后世的纸币流通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至元宝钞通行条画》中规定了:元中央政府垄断纸币发行权,严禁私人伪造,对伪造者处重刑;宝钞为唯一法尝货币,严禁金银铜钱流通,民间不得私自买卖金银,把金银集中于官库;设立钞券提举司,专管印钞、发钞事宜,并在全国设有分支机构,形成完善的纸币专管机构;发行宝钞前拨付足额钞本,钞本由各地官库保管,官库还负责掌管金银的买卖;制定钞与银、钞与铜钱、钞与钞,新钞于旧钞之间的倒换官价;官私各种支付都可用宝钞,让宝钞通行全国等。

《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完备、缜密,其中许多思想都是非常前沿和正确的,对后世各代政府的法定纸币发行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另外,元朝国土辽阔,纸币流传至国外,且被国外效仿发行,如印度、日本、波斯等,纸钞发行和流通的思想也广传播海外,影响着世界纸币史的发展。

研究: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比特币期货和Tether与股指呈负相关:金色财经报道,最近一项名为“在新冠肺炎期间使用加密货币进行多样化”的研究使用了各种计量模型和计算,以了解新冠肺炎对6种数字资产,包括比特币期货、14种股票和波动指数(VIX)的影响。研究得出结论,6种数字资产(BTC、ETH、LTC、XRP、USDT和EOS)和股票指数的协同变动随着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加速而“逐渐增大”。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的观点反对使用加密货币作为避险资产。令人惊讶的是,比特币期货和Tether与股指呈负相关,证实了其避险价值。[2020/7/1]

元代虽制定了完备的纸币制度,但是并未能逃过滥发的命运。蒙古大军常年对外扩张,财力极虚,因而滥发纸币成为必然之选。

中统钞的贬值显现于1280年,随后几年,物价高涨,人们生活困难,于是才有1287年的至元钞,至元钞以1:5的面值比例兑换中统钞,说明物价已经至少涨了五倍。至元钞发行之后,和中统钞并行流通,而且元代发行纸币不分界、不定期限,因而新钞、旧钞同时流通,导致流通中的纸钞不断累积,成倍增加,通胀恶化。

1309年,元政府发行“至大银钞”试图挽救贬值危机,至大银钞按面值分十三等,最小二厘,最大二两,每两等至元钞五贯,或白银一两,或黄金一钱。同时,还恢复使用铜钱。不过,至大银钞三年后被废止。同时,至元钞的滥发仍在持续,到1329年,流通中的纸钞较1287年时增加了六七倍,而相比1260年时增加了30-60倍。

除了滥发纸钞,元政府还自毁行钞法令,钞法遭到破坏,民间也存在私造伪钞的现象。

元末1350年时,元政府再次试图挽救纸钞,发行“至正交钞”,无钞本,不兑现。不过至正交钞还是被滥发,物价继续飞涨。

元朝虽然完备的纸币制度,但是由于执行不力,政府滥发,引发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最终自食恶果,元朝覆亡于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大军之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洪武八年,设宝钞提举司,下设钞纸、印钞两局及宝钞、行用二库,颁行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按面值分六等,有:一百文、二百五、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明政府发行的纸钞不能兑换成金银,金银只能卖给明政府兑成纸钞。洪武二十二年,增发五种小面值“大明通行宝钞”,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

▼图:“大明通行宝钞,面值一贯,桑穰纸印刷,呈浅青色。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明宝钞始行后,明代各帝均未改变过大明宝钞的名称或形制,继续按最初的大明宝钞发行,整个明代两百七十多年就只发行过大明宝钞这一种纸钞,而且最大面值始终是一贯,没有发行过更大面值的纸钞,这种高度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中国货币史上实属罕见。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破200万例: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破200万例,达2019320例。[2020/4/14]

明初时,明政府大力推行纸币,禁用金银交易,只铸造了少量铜钱,对铜钱也时禁时放,但是事与愿违,大明宝钞发行后就一直贬值,渐渐被民间弃用。

明初洪武年间,明政府几乎每年都对外用兵,为解决军费而大量发行纸钞,造成纸钞贬值。到洪武三十年时,一贯宝钞只值铜钱71文,值白银0.071两,相当于纸钞兑铜钱和兑白银价值都缩水了93%。

洪武之后的永乐年间,财政开支庞大,宝钞更是滥发,是整个明朝通胀最为剧烈的时期。到洪熙元年时,官米价较洪武九年涨了二十五倍,这还只是按照官方俸禄发放计算的,如果是民间市价计算,那涨得更多。

明政府试图遏制贬值,措施包括:停发新钞,销毁旧烂钞;增加税收,收缩流通中纸币;重罪厚赏,强迫人们使用纸钞。这些措施暂时性缓解了纸钞贬值,不过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明朝流通中纸钞过多的“病根”是:明政府不用新钞回收旧钞,只发行,不回收,这必然会造成流通中纸钞越积越多,这是明代钞法的一大漏洞,而且大明宝钞发行不分界,不兑现,政府发行随意,毫无约束。

大明宝钞因贬值严重,渐渐被民间弃用,百姓转向用白银和铜钱。1435年和1436年,明政府无奈宣布取消铜钱禁令和银禁令,纸币让位于白银和铜钱,而同时依然承认大明宝钞的通行力,但是民间已基本不用纸钞,流通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再往后,大明宝钞更是一路飞跌,如同废纸,大明宝钞就这样逐渐销匿。

明朝时钱庄兴起,主要从事钱币兑换业务,包括金银、铜钱、纸币的兑换,大明宝钞停用后,民间的当铺或钱庄发行纸钞,在民间流转使用,这些民间纸钞能兑换铜钱或银两,因而也被称为“钱票”或“银票”,明政府并未对其禁止。

到清朝时,清政府发行纸币较为谨慎,满洲人是金人的后裔,因而对之前金国的纸币疯狂贬值有过刻骨铭心之痛,所以发行纸币一般为度一时难关,难关一过,就停用废止。也正因如此,清朝的纸币大致可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一,顺治年间的钞贯;二,咸丰年间的官票和宝钞;三,清末光绪宣统的兑换券。

顺治八年,军费开支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清政府发行纸币“钞贯”,钞贯发行量较少,而且十年后即停止发行了。此后的190多年,清政府再也没有发行过纸钞。

虽钞贯停发,但民间的各类钱庄和典当铺仍在发行各种银票和钱票,这些民间银钱票十分繁杂,货币功能也有限。当时清政府对于市面上的民间私票并不禁止,民间私票在整个清朝一直存在,从未被取缔。

咸丰三年,清政府发行两种纸币:一、大清宝钞,以铜钱为单位,又称“钱钞”或“钱票”,按面值分九等;二、户部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又称“银票”,面值分等较多。咸丰宝钞和官票发行后很快就发生通胀,到1861年时,宝钞和官票被清退出市场,和顺治钞贯一样短命。

动态 | MXC集团宣布就抗击新冠肺炎与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开展合作:据MXC集团官方消息,MXC集团1月28日宣布就抗击新冠肺炎与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开展合作,双方就社会力量如何对县级以下缺少基础防护物资的农村地区进行支援展开联合探索。

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是当代乡村建设发起人温铁军教授、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北京梁漱溟乡村文化发展中心)等多家乡村建设网络单位共同推动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以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整合社会资源,消除贫困。[2020/1/28]

▼图:大清宝钞,票面上书“准足制钱五百文”,即面值五百文制钱,咸丰四年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清朝户部官票,票面上书汉满文“户部官票”,中书“准二两平足色银伍拾两”,即面值五十两白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外,咸丰年间,不但本国钱庄银号发行的私票在市面上流通,一些在华设立的外商银行也大都在中国境内发行钞票流通,外商银行的钞票分为两类:一种是银元票或银两票,另一种是以外币为单位的钞票。清政府也从未禁止外商银行的钞票,此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外商银行钞票一直都在中国境内流通。

▼图:清朝时,外商在华银行发行的各类纸钞,这些外国银行纸币不受清政府的监督,也不向清政府登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到光绪二十三年,清政府设立中国通商银行,次年发行银两票和银元票,用中英两种文字,这是中国最早的银行兑换券,也是中国最早的新式钞票。接着,各省的地方官钱局也开始发行新式钞票,湖北官钱局最先发行,各地方官钱局发行的纸钞并不统一,印刷和面值各异,限于本省或某些地区流通。

▼图:中国通商银行拾两银票。票面正面中央写有“中国通商银行”、“拾两”,“凭票即付”、“执此为照”、“京城京平足银”、“只认票不认人”,背面皆用英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湖北省官钱局十两银票,票面正面中央书“湖北官钱局”、“凭票取估平宝银拾两整”、“光绪三十年正月吉日”、“闰字第柒百号”以及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北巡抚端方头像;背面为光绪二十九年发布的告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户部设立户部银行,次年印制“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为清政府首次发行的官方纸币,也分银两票和银元票,票面都印有地名,限当地使用。

▼图:大清户部银行拾圆兑换券,票面正面中间写“拾圆”,中下横写“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地名“天津”;票面右边竖写“天津通用银圆”;左边竖写“光绪三十二年印”,背面全用英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之后,大清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光绪三十三年后,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的票面改用大清银行名称,其他的图案文字均不变。

清朝末年时,中国境内流通的纸币十分繁杂,按发行单位可分为五类:一,清中央政府;二,各省官银钱局,为各省官方金融机构,每省都当有一家,有些省份有两家,发行纸币数量较多;三,民间的信用机构,如钱庄、当铺、银号、票号等,虽然每家发行的数量不多,但总加起来,数量也相当多;四,中国本土的新式银行,如中国通商银行和交通银行,还有其他中国人自设的银行,发行纸币的有十家,发行纸币量少;五,外商在华银行,大约有十二三家,发行纸币量也较多。

清朝快灭亡时,宣统帝试图统一纸币,但是很快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覆亡。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控制政权。1912年2月,北洋政府将大清银行改名为“中国银行”,1913年,北洋政府规定中国银行为国家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纸币,之后1914年,交通银行也成为北洋政府的官方银行,也代表国家发行纸币。交通银行是1908年成立的清政府官办银行。

▼图: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银行发行的“壹佰圆”国币。来源于网络。

民国初时,各省的地方银行和官银钱号仍与清末一样,皆在继续发行各种纸币,且严重滥发,这使得中、交两行的纸币推行遇到阻力。北洋政府试图统一纸币,在1915年颁布了《取缔纸币条例》,但由于地方军阀割据,条例无法推行。

1916年还爆发了著名的“京钞风潮”,当时袁世凯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储备现银挪用一空,导致无法中、交两行的纸钞无法兑现,爆发停兑危机。

从民国初一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由于政权分裂,政局动荡,中国境内的纸币流通状况就十分混乱,各类民间金融机构和地方官银钱局都在各自发行纸币,私票盛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逐渐形成“大四行”为中心的银行体系,其中,中央银行由国民政府于1928年设立,为国民政府的政府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是由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于1935年合并而成。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法币改革,将纸币发行权集中于“大四行”,大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一切公私收付均用法币,其他各类纸币不准增发,并限期兑换为法币;同时,民间的各类白银或银本位币都要兑换成法币,相当于实行白银国有;法币盯住英镑和美元,成为英美共管货币。

▼图: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壹仟圆”样票,印制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现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

1935年法币改革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币改革使得铸币权实现了集中统一,此后,中国的混乱货币流通状况趋于统一。更重要的是,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的纸币时代正式从“可兑现”阶段转向“不可兑现”阶段,中国货币史从“金属纸币、纸币共存时代”,正式转向“单一、纯粹的法定纸币时代”。此后至今,纸币在货币流通中占据垄断地位,纸币本身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纸,其存在和流通全靠政府的信用做支撑,以政府强权而推行。虽然此前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不兑现的纸币,但是当时纸币不兑现并未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而且宋金元明清时期,白银和铜钱依然流通,纸币时常都能兑换成白银或铜钱,纸币也并无垄断地位,因而当时的纸币仍处于金属本位制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纸币本位制。

法币改革不久后就是抗日战争,庞大的军政开支压力下,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抗战八年,重庆物价上涨1226倍,法币膨胀478倍,形成超级恶性通胀。之后的国共内战三年,又是一轮超级恶性通胀,到1948年8月,法币数量是抗战前夕47万倍,物价是抗战前3492万倍。又是一次中国货币史上罕见的纸币恶性贬值!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12月,中共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券”,即人民币。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第一套人民币陆续发行。

▼图:第一套人民币伍拾圆,来源于网络。

1951年底,人民币实现全国统一流通,为中国境内唯一法定货币。

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共已发行五套,现流通中的基本都是第五套人民币。建国初期,万业凋敝,百废待兴,人民币也未逃过恶性通胀的厄运。

此外,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还出现过一种特殊的纸币——票证,存续了四十多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退出流通。

纸币自诞生以来已有千年,而不兑现的法定纸币在中国已行用八十多年。目前,全世界各国基本均用不兑现的法定纸币,仅靠政府信用支撑流通,而纸币滥发和币值不稳定的问题也没有哪国政府能有效解决,纸币的致命缺陷依然无解。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货币史》第二版,彭信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

《中国货币演变史》第二版,千家驹郭彦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中国历代货币形制与融通》,张履鹏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9

版权声明

本百家号“格物资本”发布的所有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稿、图片、漫画、音频、视频等,其版权均归属于本号及其运营者,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修改或发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系列

「格物·货币」中国货币简史

「格物·货币」中国历代货币全览丨纸币篇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5ms0-4:23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