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央妈亲自布道: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真的不远了?

今日,央行穆长春在得到App开课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得到App”上开课《科技金融前沿:Libra与数字货币展望》。

课程分为8讲,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包括Libra:比比特币更接近支付工具的数字货币、DECP:中国自己的数字货币等,希望用户能够快速了解金融世界的变化,了解中国央行在数字货币上的探索,了解区块聊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此外,穆长春还将把他在这门课上的收益,悉数捐赠给“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截至发稿,已有8073人参与该课程的学习。

美国SEC将于12月2日的公开会议上开展关于加密和数字资产的小组讨论:11月25日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将于当地时间12月2日的投资者咨询会议上展开关于题为“在新技术面前,帮助确保投资者保护和市场完整性”的加密和数字资产的小组讨论。此前,11月15日,委员会宣布该会议将向公众开放,小组成员和主持人将远程参加。

据悉,加密货币小组的讨论议程将集中涵盖数字资产的监管框架,市场结构问题和定义新兴技术的风险。其他议题预计将包括区块链技术、基于加密货币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稳定币。一半的小组成员都从事区块链的具体工作,包括摩根州立大学Earl G. Graves商业和管理学院教授兼副院长及区块链和金融技术研究中心的创始主任Ali Emdad、Onramp Invest首席执行官Tyrone Ross、Gemini公司首席法律官Sydney Schaub、区块链协会执行董事Kristin Smith。该小组的其余成员由著名的法律教授和金融市场专家组成。

会议中专门用于加密货币小组讨论的部分定于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45至下午12:45(北京时间12月2日23:45—12月3日01:45)进行。整个会议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网站上进行网络直播。[2021/11/25 7:10:19]

“为什么关注Libra,是因为它的能量足够巨大,能够搅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

bi网关于为EOS用户空投eosDAC资产的公告:根据eosDAC官方说明,将于2018年4月15日09:00:00为在区块链上持有超过100EOS的用户按照1:1空投eosDAC代币。[2018/4/9]

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推出与Libra、DC/EP相关的课程?穆长春在《发刊词|数字货币:你必须知道的金融世界新变量》中讲述了此次开课的缘由。

“全世界这些年对数字货币的关注,你可能隐约已经感觉到了,一开始的比特币、以太币,到最近,像摩根、高盛这样传统的大机构也开始布局自己的数字货币了。但是,没有哪一种数字货币像Libra这样,能够引起整个货币和金融世界的紧张。

日本zaif交易所发出关于高杠杆交易(High leverage)和自动结算(Loss Cut)的风险警告:日本zaif交易所发出关于高杠杆交易(High leverage)和自动结算(Loss Cut)的风险警告。在保证金交易和AirFX交易中,尤其是在进行高杠杆交易时,请用户充分考虑自己的资金情况以减少损失,降低风险。[2018/3/23]

Libra白皮书发布后,有人说它能成为全球流通的数字货币,也有人说它要跟支付宝和微信进行竞争。各国的监管机构和央行,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也有人开始试图去研究它,包括法国、日本在内,还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去研究该怎么应对这件事。

作为一个数字货币或加密资产的研究者,同时作为一个央行职员,我也认为这个事情非常的重要。在Libra白皮书发布不久,我就和得到很快地决定,要推出讲Libra的这么一个课。”

人民银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

而在第5节《DE/CP:中国自己的数字货币》中,穆长春介绍了中国即将发行的数字货币,他表示,“做这个课程的时候是2019年的8月,离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我们自己的数字货币也不是很远了。我们这个数字货币的项目叫做DC/EP,也就是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

对于穆长春在得到上推出Libra与数字货币的课程,有分析认为看作是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的前奏。

事实上,在今年8月10日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穆长春也曾表示,从2014年到现在,人民银行数字货币DC/EP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这之后,央行数字货币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各种形式的讨论研究火热地进行开来。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刘昌用曾在金色财经的采访中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目前的双层设计虽然已经比较谨慎务实,但带来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实现起来有难度,说“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感觉有些乐观了。

深圳科创委数字货币国际合作研究课题负责人包宇表示,CBDC不会突然“横空出世”,估计至少一年以后才会有用户测试。

诚然,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国家级的社会工程,其复杂程度超出常人的想象。在货币政策尚未明朗、试点效果未知的情况下,“呼之欲出”也许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准备。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0ms0-10:36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