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李礼辉:万物互联时代数字信任有5个“可信”

据金融界消息,12月5日,第四届智能金融国际论坛暨2019金融界“领航中国”年度盛典在京召开。会上,国家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互联网时代把机构、人和物联结在一起,对物权关系、数字资产的价值体的认证需要通过建立一个数字化的信任体系,后者有3种实现方式,第一是利用区块链的技术,第二是利用大数据挖掘发现信用,第三是利用综合或者集成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他还指出,目前这种数字信任正在建立的过程中,应用范围也不是特别大,但基于其低成本的普惠性,未来应用前景广阔,而且未来数字信任的建立将有可能做到5个可信,一个是数据可信,第二是产权可信,第三是授权可信,第四是合约可信,第五是法人可信。

声音 | 李礼辉:应用区块链等技术,加速推进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建设: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今日在《中国金融》上发表题为“加速推进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建设”的文章。他表示,这次疫情是对金融机构的全面考验,也是对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一次全面考验。这次疫情提醒我们,迫切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加速推进。一是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数字金融全面落地。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打造端对端、点对点的立体交互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云办公、云监管的跨越空间的金融管理运营模式。二是加快制度创新,推进普惠金融全面落地。应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可以建设数字信任机制,打造普惠金融的技术平台,抓紧解决信贷机制问题和长效性制度问题。[2020/2/25]

声音 | 李礼辉?:将‘coin’和‘token’定义为‘虚拟货币’更为贴切:12月20日,在清华数字金融资产研究中心举办的讲座上,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表示,“有人问过我有没有买比特币,我一个都没有。‘coin’或‘token’不仅在虚拟社区内成为价值标记和支付工具,而且可以通过交易平台与法定流通货币进行交易,形成交易价格,也就具备了金融工具的属性。将‘coin’和‘token’定义为‘虚拟货币’更为贴切,虚拟货币没有合格发行责任主体,没有实体资产支撑,没有主权信用背书,因而谈不上是法定数字货币。”[2018/12/20]

匈牙利央行行长:数字货币有试错的过程,要加强数字货币监管:金色财经报道,匈牙利央行行长毛托尔奇·捷尔吉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数字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服务”圆桌会上表示,人民币正在崛起,其重要性越来越强。但这是一个深度变革的过程,不能够着急。未来人民币肯定会成为最重要的全球货币,跟美元并肩。

他也表示,我们看到很多全球央行正在推动数字货币的发展,初期的实验需要稳步推进。数字货币有一个试错的过程,建议要加强数字货币监管。[2023/3/31 13:37:50]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0ms0-4:2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