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聚合趋势:谁会成为DeFi生态首个「聚合器」?

编者按:本文来自链闻ChainNews,撰文:RyanRodenbaugh与BaptisteVauthey,前者为TrustToken前幕僚长、后者系Bitcog创始人,编译:卢江飞,星球日报经授权发布。最近我们一直在思考DeFi行业的进化方式,以及它会不会重复更宽广的科技产业的某些趋势。如果你读过知名博主BenThompson的「Stratechery」博客,会发现他提过一个聚合理论,定义了「平台公司」和「聚合器」之间的区别。Shopify或Substack之类的公司是「平台公司」,他们提供一些应用程序接口或技术,让第三方与终端用户连接:Substack将作者和读者连接在一起,然后拿走收入的10%;Shopify连接商户和买家,然后向商户按月收取技术使用的订费,另外还提供可选的增值服务。不过,最终还是由作者或商家自己去获取用户和分销渠道。而「聚合器」则是谷歌或Facebook这样的公司,他们参与和介入第三方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这么说有点过于简化,但Facebook和谷歌确实拥有大量与其用户有关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让企业花广告费。在许多情况下,媒体公司或旅游公司并不拥有客户关系,为了分发信息他们必须向谷歌和Facebook支付费用。如果你想去东京旅游,那么第一反应肯定是打开谷歌搜索,而不是登陆Expedia这样的旅游网站上搜索。结果,2019年,Expedia公司在「销售和营销」上的花费高达60.3亿美元,大部分都花在谷歌广告上。在中心化金融加密领域里,可能币安是与谷歌和Facebook最相似的聚合器。由于其用户量超过1500万,币安在某些加密币的分销上表现最佳,当然,他们也就从供应方提取了很多价值。项目团队愿意通过几种方式向币安付费,包括: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上架的费用;其IEO融资的某个百分比;广告。项目团队之所以愿意用这些方式向币安付费,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太可能实现如此广泛的分销。此外,在币安上币还使这些项目具有更大的合法性,因为用户认为币安在支持某项目之前,已经做过一些尽职调查。在加密货币行业,币安的地位非常强势,凭借其品牌、用户和成熟度,即便他们晚于对手把某些产品推向市场,但却依然能够占据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通常币安总是晚于其他交易所才上架一些代币,进入永续合约市场也晚,也是近期才开始提供期权交易。即便如此,币安的上币总能吸引很多用户。如果把聚合理论应用到DeFi行业,我们认为目前这一领域可分为三类:协议:Compound、dYdX、Maker/DSR、CurveFi、Uniswap;平台:Zerion、InstaDApp、Argent;一批新兴「聚合器」:Ray、CurveFi、1inch.exchange、dex.blue、unspent.io。用一个已经被用烂的类比,现在的DeFi仍处于其「早期互联网时代」,没有谁入场后能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聚合所有服务。以Compound协议为例,用这个协议直接交互的用户数量,就超过任何一个平台或聚合者服务的用户数。事实上,目前的DeFi聚合者并不完全符合BenThompson的定义,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些苗头,它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在趋近那个定义。机遇在哪里?

我们认为,在Zerion、InstaDApp、Argent这些中立的、以用户界面/用户体验为重点的平台中,会有一家,或者出现一家新公司,有机会创建一个界面来进一步简化DeFi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成为一家羽翼丰满的聚合器。现阶段的聚合者都不那么易于使用,与科技行业里的聚合者不同,它们当前仅仅聚合了供应方,还未能成功地聚合用户。在某些方面,加密货币钱包似乎正在扮演「聚合用户」的角色,比如TrustWallet可被用于存储用户的资产,也提供有限的交易、质押资产等功能,还通过WalletConnect与其他应用程序相连接。但据我们所知,它并不赚钱。谁能第一个变成所谓的「DeFi平台」,就能垄断这个市场。Metamask是一个典型例子,当一个工具足够好,而且比其他人更早入场,就会变成一个公认的品牌。现在市场上几乎每一个DeFi产品都会首先集成Metamask。如果你的网站上没有「使用MetaMask登录」这个选项,那就会被认为是一个不成熟的项目。一个DeFi项目如何成为一个聚合者,我们提出以下一些方法:路径一

一个平台可以转型为服务于DeFi金融机会的「可信平台」或应用商店。这个平台让其用户与各种金融机会连接,并为其支持的一些协议提供「批准盖章」——这相当于告诉用户,它们已尽其所能地验证了这些协议的代码的合法性,并检查了其审计情况。亚马逊公司对其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有类似做法,亚马逊会从商家合作伙伴的每次交易中收取费用,商家还需每月支付一笔订阅费才能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诚然,加密领域的平台很难像亚马逊那样从「商户」收取月度订阅费,但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利。一种可能是,向某些新产品收取一笔费用,相当于官方背书。有许多新的DeFi应用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如果能够获得拥有最多用户的平台的支持,一个新团队就相当于获得了营销方面的很高价值。另一家值得参考的公司是Salesforce。Salesforce捕获了用户,然后让其他公司可以在Salesforce内通过AppExchange来集成其服务。在AppExchange里,Salesforce会收取一笔一次性的上架费,然后再按照一定百分比收取通过其平台产生的订阅收入。已经拥有庞大用户群的DeFi聚合者,将处于一个绝佳的位置,可以为各个DeFi协议提供应用程序接口和软件开发工具包,以便于与之集成。路径二

「路径一」会带来一个关于扩展的问题。DeFi空间有那么多应用吗,就跟亚马逊的第三方商户,或者Salesforce的AppExchange里的服务商一样多呢?答案是不太可能。考虑到这一点的平台,有另一个出路,那就是采用「免费增值」模式。就零售用户来说,平台可以在用户和其使用的协议之间使用一种中介智能合约,这样就能从产生的利息中抽成,或基于交易收一笔小bps费。对用户而言,这就像是一笔「便利金」。与此同时,平台还可以提供一种「专业版」工具,且不收「便利金」,带有更多功能和更多扩展性。专业版工具看起来可能更像是针对机构客户定制的机构经纪服务。PrimeBrokerage的定义有些模糊,在传统金融里,它一般是银行为对冲基金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包括:为杠杆交易或做空提供借贷、交易的执行、现金管理、融资介绍和咨询服务等等。在CeFi加密领域里,人们为致力于构建机构经纪业务的公司兴奋,但大多数还没有成功。这可能有以下原因:在传统金融市场里,如果不通过「主经纪商」,一家对冲基金几乎不可能从机构投资者那里筹得资金,但加密行业并非如此,因此总体需求会低得多;目前加密行业的某些Alpha收益,其实来自利用了交易所基础设施的不成熟,因此,各基金都希望直接连接所有平台;「主经纪商」还不能向其客户提供借款和放款;即便一家主经纪商能在自己的原生UI中提供保证金服务,但各基金仍然需要在不同的交易所上分别提交抵押品,比如OKEx不会认可你在火币上提交的抵押品。对于上述痛点,DeFi聚合者可以把握的机会,就是在交易之外提供借款和放款服务。其实,这意味着做市商在一个平台借钱,在另一个平台上贷出,但在实践中,这可能更像一种统一的交易体验,类似于传统的主经纪商。聚合者还可以考虑推出自己的CeFi产品或P2P放贷服务,这样就能更容易的获取利差。其实可以效仿Amazon的AmazonBasics系列产品,创建属于自己的成功产品。最终会有一家公司打造出一个垂直整合的全面服务平台,实现赢家通吃,即平台为用户提供流水线服务,在此过程中在平台上累积大部分的价值。有哪些好处?

这些平台聚合者的好处是,它们能帮助DeFi获得更广泛的受众。如今激活用户首次使用DeFi的成本非常高。即便对加密领域的长期用户来说,这些平台也难于使用。具有美观的用户界面、摆脱了抽象细节的全新聚合者可以催化新用户的入场,就类似于Coinbase在2017年下半年为加密圈做的事情。许多第一次接触DeFi的人,在实际尝试时都会被吓到。你可以想象,一个智商不低的人在推特上读到,他可以获得8%的投资回报。然后他找到某个DeFi产品,却发现原来需要先在其他地方将美元换成稳定币,然后需要在另一个网站上创建一个钱包,之后才能真正将他的美元用于某个DeFi产品。DeFi里仍有大量值得改进的产品空间,比较有意义的是在平台/聚合者层面进行,这样一来,DeFi产品就可以继续专注于技术改进和安全问题。有哪些坏处?

一切事情都有风险。如果你在使用Instadapp,因为它是用dex.blue在Uniswap上执行一笔交易,所以,你和实际交易之间可能隔了三层。太多的抽象,让用户不太可能真正明白他们在使用什么东西。在这个新生行业,这种安全性被遮盖的情况可能很危险,容易受到黑客入侵。在制定防攻击的协议时,请记住:简单至上。用户和他们的钱之间的隔层越多,存在安全漏洞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此外,当事情越来越多的交织在一起,聚合者就更难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审计。BZX攻击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当DeFi的多个碎片混合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

上图经过修改,源自「辛普森一家——核污染」以1inch.exchange交易为例,在一个从DAI到USDT的交易中,资金通常是这样流动的:用户把DAI发到1inch;1inch把DAI发到curve.fi的流动性池1;Curve.fi流动性池1将DAI存到iearn.finance;iearn.finance提取USDT到Curve.fi流动性池2;Curve.fi流动性池2把USDT发到1inch;1inch把USDT发给用户。不过,这个资金流有两个问题需要留意:第一,入侵iearn.finance的人或许能够窃取用户的资金,后者已批准1inch的智能合约转移其ERC20代币,因为1inch已经批准了curve.fi,而curve.fi已批准iearn.finance。而这些用户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iearn.finance的存在!第二,在区块链当前的政策中,gas成本会让聚合的成本极高。举个例子,这笔1inch的交易产生了近10美元的费用。如果这是一笔价值数千美元的交易,那还划算,但如果是价值很小的交易,就不值当了。就目前而言,DAI/USDT的交易,使用1inch和Curve.fi组合而产生的gas费,大约是直接使用Uniswap的6倍。总结

DeFi聚合者面临的一线希望是,在许多方面,他们都可以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并能因为变得更中心化而轻松赚钱。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违背了许多团队构建这些项目的初衷。在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与保持去中心化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或许是未来几年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来源链接:insights.deribit.com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波场CER:BAL尝试为DEX开辟一条新道路?

Balancer是一个基于资金兑换池的去中心化交易协议,也是一种非托管的通用自动做市商协议,它的角色既可以是去中心化交易所,也可以是做市商,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指数基金投资工具”.

[0:0ms0-6:4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