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Polkadot是否能撑起Web3的未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imToken,星球日报经授权发布。6月18日,Polkadot主网正式从之前的PoA阶段进入到了NPoS阶段,其官网的主标题也更换为「Polkadotislive」。Polkadot的这一里程碑,意在为Web3.0提供一个允许异构的多链区块链生态网络。Web3.0?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Web3.0也随之成为了热门话题。与各种高精尖技术相结合的Web3.0显然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它究竟是什么呢?

上世纪90年代,整个互联网从Web1.0的「邮件」与「静态网页」功能逐渐进入目前所称的Web2.0时代。这一时期的基础网络协议实现了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交互,其功能呈现「即时通讯」与「多元交互」。在Web2.0蓬勃发展的十几年间,人类互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造就了各种中心化互联网巨头,在这个环境下出现了用户数据遭到滥用、隐私得不到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对Web3.0期待的原因,为人类提供一个高度透明,且公平的分布式网络。那么区块链接入传统Web2.0则成为很好的选择。近年来,随着区块链的流行,可以看到其发展正在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有独特方向或用例的区块链项目得以开发。但目前区块链底层协议普遍被诟病效率低、吞吐量不稳定,以及多链之间难以有效连接、沟通。以DeFi为例,DeFi服务可能构建在以太坊上,但同时也有比特币接入的需求,对于此现在的解决方法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的进行网络映射。区块链在Web3.0时代如果想获得与2.0一样的高速发展,就需要解决不同区块链项目间的通信问题。譬如近日被热议的采用分片模型,允许异构多链的区块链生态网络Polkadot。Polkadot&以太坊

Polkadot作为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GavinWood和Web3基金会发布的区块链项目,备受业界瞩目。近期,官方将原本的跨链概念改为了分片协议,目的是希望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让所有人能够无缝地、去信任化地连接应用程序、网络服务或者机构组织,并进行通信与交互。这也正是Web3.0所需要构建的网络世界。提到分片协议,大家自然而然会联想到以太坊2.0,但是两者之间仍然有很多不同点。譬如在社区治理中,以太坊目前采用的是链外治理方式。所有的核心开发者在Github、社交媒体中讨论,以及EthereumMagicians来制定有关该协议的决策。而Polkadot使用了一种称为On-ChainGovernance的「多院制」链上治理的方式。它有几种途径可以通过提案。比如链上理事会、技术委员会或公众。所有的提案最终都会通过一次公投来决定。在公投活动中,多数代币的参与就可以控制结果。对于可能的低投票率情况,Polkadot使用了自适应仲裁偏差来设置通过阈值。另一不同点则在于系统的升级。以太坊2.0的升级将遵循正常的硬分叉过程,需要验证者升级其节点来实现协议更改。而Polkadot使用Wasm元协议,可以在不使用硬分叉的情况下执行链升级。对Polkadot的期待

从上面两个经典分片协议项目的对比中,我们对于未来多链之间的跨链问题得以解决可以有更高的期待。而Polkadot的异构分片协议,更是希望能够解决从通用链到特定应用链等多个区块链之间的链接问题,可以简单地在生态内实现跨链。当前Polkabot网络正在分阶段推出,目前已正式进入NPoS阶段,截止到6月23日,活跃的社区验证节点已从20个增加至102个,从而进一步将网络去中心化。在NPoS阶段,主网将会由一组去中心化的验证节点运行,Web3基金会将会使用管理员权限增加这组验证节点数量。在经历第三阶段、第四阶段之后,第五阶段将会开启转账功能。而在Polkadot的异构多链协议中,更需要对应用中链接用户身份进行去中心化的安全管理。无论是项目提案还是网络安全升级,都依赖于社区治理,需要让用户参与投票。这些场景都需要用户使用去中心化的产品参与到生态治理中,比如去中心化钱包。钱包可以保证用户在享有知情权的情况下,深度参与网络治理。借助Polkadot多链间通讯的能力,去中心化钱包将能够快速集成跨链应用项目,建立起更好的去中心化生态。异构多链通信平台、去中心化的用户身份管理等都有可能成为Web3.0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31ms0-6:9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