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金色硬核 | BTC出块时间出现差异:理论与实际对比

BTC出块时间出现差异:理论与实际对比

BTC区块时间戳历史分布情况究竟有多符合预期?

本周,我收到了一些消息提醒,这些提醒都是关于一个时不时会出现的问题:

“BTC区块链两个小时都不能挖到一个块的情况多久会出现一次呢?昨晚,我偶然发现了在区块670637和638之间出现了这个状况。”

这让我陷入了思考,我不禁想到在过去12年中,BTC区块时间戳历史分布情况究竟有多符合预期?

我之前也对BTC时间戳机制进行过讨论,有充分理由认为BTC的安全性很高,其时间戳背后的博弈论机制也非常完美。

幸运的是,你如果有一个节点的话,就能很轻松地循环访问所有BTC区块头,查看它们的时间戳。为此,我写了个脚本,我的笔记本电脑只用了5分钟就查看了所有的时间戳。

请注意,为了方便测量数据,BTC区块链中第100个区块之前都被我排除了,因为BTC诞生之初,矿工数量很少,发生了一些很特殊的状况。

金色相对论 | 360安全专家彭峙酿:产业互联网下安全缺位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今日举行的金色相对论中,针对“产业互联网下安全缺位的影响是怎样的”的问题,360漏洞研究院自身安全专家彭峙酿表示,随着互联网产业的繁荣,中国数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网络与显示生活的边界正在逐渐消失。原本互联网上的安全问题,现在还在继续涌现甚至发酵,在数字经济和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将会变得尤为突出。各种新技术的产生,也会带来各种新的挑战。我认为产业互联网下安全缺位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安全问题将融合到具体业务中来,对社会生产造成更大的影响。产业化时代,我们一是需要更全面的的安全防护体系:能够从各个层面防护传统安全+新网络安全带来的挑战;另外一点就是安全防护要能够更贴近具体垂直产业,针对性的解决各个垂直领域出现的新安全问题。[2020/6/3]

结果表明,有190个区块在前一个区块出块后106分钟才被挖出,占迄今挖出的67万个区块中的0.0028%,非常接近0.0025%的预期值!这个结果很容易通过计算得出,但只能代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出块时间的差值分布情况。

分析 | 金色盘面:BCH/USD 5分钟注意产生背离:金色盘面综合分析:BCH/USD短期小幅拉升,5分钟MACD有背离倾向,若背离形成,注意下调风险。[2018/8/20]

深层次分析

如果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Felix?Weiss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提供了一种方法,能够确定在前一个区块挖出后的特定时间段内应该挖出的区块数量。

这个数量能够通过计算指数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得出。

但就出块时间的差值而言,怎样才能其整个历史分布状况与预期分布进行对比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利用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这个函数可以通过f(x;λ)=?λe^-(λx)进行建模。针对出块时间问题,x等于上个区块出块后的某个时间点,λ作为率参数,等于1/600,概率密度函数用线性方式表示如下图: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也绘制出了670000区块之后所有区块的预期分布状况,与上图的形状很相似。

金色财经现场报道 王赟明:区块链将格式化全世界:在GBLS全球无眠区块链领袖峰会上,窝窝团区块链创始人王赟明表示:区块链将格式化全世界。第一个就是格式化古典创业,这是格式化第一步就是解放生产关系。也就诞生了类似实验室的概念或者孵化器的概念,一堆人共同做一个项目或者十个项目。第二,颠覆行业,颠覆原来的巨头。[2018/6/6]

于是我收集了脚本的数据,并将其放入了以下这个表格中:

显而易见的是,下图的x轴用对数表示更加合理,否则数据会过于分散,而观察不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不同挖矿时期

出块时间的预期分布是基于哈希率恒定不变的假设。但根据BTC的发展历史,其哈希率不可能是恒定不变的。

所以我选取了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1.?CPU时代:哈希率相对平稳。

金色财经独家采访 慢雾科技:此次EOS漏洞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可信度非常高:今日,360表示EOS网络存在漏洞,对此,金色财经独家采访了慢雾科技,慢雾科技表示:这个漏洞本身是存在的并且可信度非常高,而且是可以直接拿到EOS超级节点服务器的权限,360所描述的史诗级漏洞,这种表述不过分。360没有披露漏洞细节是可以理解的,此次漏洞是在EOS网络上发布的恶意智能合约,该智能合约可以同步到区块链网络上,每个超级节点都会同步。这个恶意的智能合约会导致合约的虚拟机被穿透,打穿虚拟机到服务器,从而控制服务器。EOS 超级节点攻击有几个入口P2P 端口、RPC 端口、恶意智能合约、服务器与集群等其他缺陷、人员安全缺陷。此次漏洞是第三点从智能合约对区块链网络进行的攻击。[2018/5/29]

2.?GPU时代:哈希率加速上升。

ASIC时代:哈希率增速相对较缓

CPU时代

在CPU时代,对于出块时间少于10分钟的区块,实际数量比预期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将在下文进行解释。

GPU时代

请注意,在GPU时代,情况截然相反,实际数量比预期要多,最可能是因为哈希率加速上升。

ASIC时代

在早期ASIC时代,BTC哈希率有大幅上升,我特地选取了距离当今较近的时间段,这样数据不会受到很大影响。我们能从上图看出,BTC出块数量仍然多于预期,但是不能够与GPU时代相比。

整个挖矿时代

如果将670000个区块的数据全部绘制成一张图表会是怎么样的呢?根据下图,实际出块时间与预期是非常吻合的,除了图中左边的部分。

根据上图,我们能得知,父区块挖出后29秒内出块的数量远低于预期,对此有没有合理的解释呢?

深入研究

在这个时间戳范围内的预期出块数量为30497。

另一方面,实际出块数量是22441。

那么为什么出块数量会相差8056?

我们发现,14296个区块的增量是负数,其中有3549个属于-29到0的区间范围内,那么剩下还有大约6000个区块,下文将会对这6000个区块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绘制负增量的时间戳分布情况,我们能得出,下图基本上是正增量分布情况的镜像。

这是因为BTC协议允许负时间戳增量的存在,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我们要考虑到实际挖矿的工作过程:

1.?矿池会为下一个区块生成区块元。

2.?矿工向矿池发出工作请求,开始对区块元进行哈希计算。

3.?矿工将完成的工作返回给矿池,形成工作量证明。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区块元的产生频率是多少?时间戳多久更新一次?

但是,我认为背后的答案更加复杂,因为矿工也有可能更新时间戳,这就牵涉到了研究特定ASIC应用的硬件或者固件。

上文提到,还剩下大约6000个时间戳增量是负的区块,对这些区块有合理的解释吗?我认为理论上是能够解释的,原因可能是时钟漂移或挖矿软件没有得到很好的适配。如果你了解BTC挖矿历史的话,早期矿工没有组成矿池,都是单独挖矿。所以矿工配置不能达到企业级别,这些业余矿工无法保证矿机数据与权威渠道定期同步。早期矿池都是由业余挖矿爱好者而不是全职专业人士运营。我认为,如果我的理论合理,那么随着挖矿产业逐渐成熟,矿池软件得到改进,时钟漂移出现的频率也在下降。所以我运行了另外一个脚本,按照时间绘制了时间戳增量为负的区块分布情况图。

根据上图,我们能看出,不仅时间戳增量为负的区块数量在减少,时钟漂移问题也逐渐得到改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2017年底后,只有少数区块的时间戳增量为负。

总结

BTC大部分运行机制都基于数学原理。通过分析实际出块时间的分布情况,我们能发现,在过去12年中,10分钟出块时间这个机制运行非常良好,只出现过很少的极端情况,背后的原因也很容易找到。挖矿也形成了产业化,挖矿软件得到逐步改善,出块时间分布状况越来越符合预期。

这就是数学的力量!

本文内容来自于:CypherpunkCogitations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0ms0-7:37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