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dForce有惊无险,但我们应该有哪些反思

文:冰棒

出品:PANews

编者注:本文做了不改变作者原意的删减。

所有关心DeFi领域的人士,都和dForce一起度过了惊心动魄的53小时。

庆幸的是,这次黑客的手段并没有那么高明,在被盗的第二日,基于黑客在攻击前后留下的痕迹,安全团队成功确定了准确的黑客画像,并开始与国内外各方资源进行交叉对比,获得突破性线索,离黑客越来越近。第三日,黑客在重重压力下,与dForce主动沟通,并开始归还部分资产。继续沟通后,所有资产被成功找回。

dForce的峰回路转是幸运女神的眷顾,从业者短暂庆贺之余,更需要进行一场关于DeFi的大反思和大讨论。

DeFi惊魂53小时

考虑到还有一些不了解该事件的读者,我们先回顾下本次黑客事件的经过。

4月18日、19日接连两天,发生了两起DeFi智能合约被攻击事件,共计被盗金额高达2546万美元。Uniswap被攻击在先,但因为被盗金额21.7万美元并不是太高,没有引起投资者的注意。没想到24小时内,Lendf.Me也被黑客用类似的手法攻陷,被盗金额高达2524万美元,资金池当中只剩下6美元资产。

dForce创始人指责Aragon团队通过“重新调整DAO劫持协议金库”:5月10日消息,dForce创始人Mindao发推文称:“Aragon在2017年的IC0中筹集了27.5万枚ETH,我当时也参与了。这是一个资金过剩的DAO,在过去的6年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现在,该团队通过‘重新调整’DAO劫持了协议金库,并以‘信托责任’凌驾于代币持有者之上。”[2023/5/10 14:54:06]

具有戏剧性的是,在不少受害人通过memo留言请求黑客退回资产之后,黑客往Lendf.Me账户退回了全部的38万HUSD和320HBTC,以及部分将PAX替换的12万个ETH,并附留言“betterfutrue”。

截至4月21日14:00,黑客几乎将所有转移资产全部打回Lendf.Me账户。不管是黑客们盗亦有道,还是迫于各方压力退还资产,柳暗花明的同时,行业参与者还需要深刻的反思DeFi行业目前的问题。

据PeckShield公众号推文介绍,这次黑客攻击DeFi的原理是:攻击者利用以太坊ERC777标准的transferFrom()回调机制,在内部调用?_callTokensToSend()?回调函数时劫持交易,并在真正更新余额的_move()函数之前进行恶意攻击。

以太坊的ERC777标准,可以看作是ERC20的升级版本,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将Uniswap/Lendf.me和ERC777结合使用的时候,系统出现了漏洞,给了黑客可乘之机。

dForce:veDF持有者现可将治理权委托给其他受信用户:3月29日消息,DeFi协议dForce宣布,随着协议TokenDF质押功能的上线,veDF持有者可以将他们的投票权,委托给自己选择的任何治理申请者的钱包地址(无需持有DFToken),代表他们进行讨论和投票。[2022/3/29 14:24:47]

Lendf.Me官方团队dForceNetwork在4月19日03:38分发文,也承认黑客主要是利用Lendf.Me和ERC777的兼容性发动攻击。

所以说,分别来看ERC777的代码和dForce的代码都是经过安全审计无漏洞,但当两者相结合的时候,便产生了系统性的安全风险。

都是去中心化的协议,这时候,很难说这究竟是谁的责任。

亲历者的反思

事发后,与交易所被盗币的维权现场不同,dForce社区整体比较冷静,大部分用户也会站在官方团队的立场去建议和宽慰。这或许是因为,dForce的用户,不少是类似于币乎的创始人咕噜、文艺复兴基金曹寅这样的DeFi参与者和建设者。

大部分用户在理性的反思自己没有做好资产的配置和安全识别。咕噜称自己应该是受损最大的用户,并发表了一篇对参与DeFi风险管理的建议,主要是以下6点:

dForce将于明晚21:00公布3号治理投票的最终结果:dForce官方宣布,将于北京时间明日21:00公布3号治理投票的最终结果。

注:此前消息, dForce发起调整USDx储备成分币的改进方案提议DIP003。调整如下:

1. 鉴于USDC不断增长的市值,提议将其比例从35%提升至80%;

2. 由于PAX的市值较小且暂无DeFi利息市场的支持,提议将其比例从35%调整至10%;

3. 综合TUSD的市值、二级市场流动性和有限的DeFi利息市场支持,提议将其比例从30%调整至10%。[2020/7/26]

1.智能合约代码安全性引入的风险

首先,安全审计报告是规避智能合约风险的第一道关口,也是目前唯一能前置规避智能合约风险的措施。其次,时间是最好的检验。经过长时间有效实战检验的智能合约,风险显著降低。

2.智能合约AdminKey引入的运营风险

运营方是否主动披露AdminKey权限的存在,一个负责任的运营方应该有义务主动披露AdminKey权限;AdminKey的权限范围,可以冻结、转移、没收用户资产的AdminKey权限,需要格外当心;是否对AdminKey权限设置了延时生效机制。延时生效机制是防范AdminKey的侵入式权限对用户造成伤害的有效防御手段,同时也是反应运营方态度的关键看点;看持有AdminKey权限的运营方本身是否信誉良好.

dForce:已返还逾90%资产:dForce官方表示,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已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返还合计超过90%的资产(已返还资产的用户现已全额拿到资产)。我们计划于两天内返还超过99%的用户资产,并将公布dForce下一阶段的重点和开发计划。[2020/4/27]

3.持有特定资产本身的风险

持有的资产本身具有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资产被Token合约本身的AdminKey冻结/没收的风险,等等。

4.抵押借贷类DeFi本身的市场风险

在抵押协作中规定针对特定单一抵押品的抵押数量上限,上限的设定须与该抵押品的市场真实流动性匹配,尤其是要考虑泛滥的刷成交量这类因素;评估抵押协议中的平仓机制设计是否合理,平仓机制是否能有效利用市场中的流动性进行平仓;评估被纳入的抵押品本身的风险。

5.智能合约平台的风险

安全审计+长时间的有效实战检验

6.用户自身私钥管理的风险

学习私钥保管的相关知识,通过使用智能钱包规避私钥管理的风险。

橙皮书的创始人李阳同样也是用户,在得知被黑客攻击时,他用了“魂魄离开肉体的死亡之飘”来形容当时的感受,事后他反思到,“如果我们真的想突破币圈,获得更多普通用户的信任,在产品设计,风险提示,用户体验,品牌塑造上,还有太多太多要做。就现在的状态,即使一个用户真心想尝试使用defi的产品,艰难的跨过诸多入门关卡,也会被现有defi产品的主页给挡在门外。一个理财产品总得有风险提示和权责说明吧?”

现场 | dForce&Blockpower创始人杨民道:创造新货币需要稳定、买卖流动性支持:金色财经现场报道,9月19日,橙皮书主办的“Defi的中场危机”在上海进行。dForce&Blockpower创始人杨民道在现场指出: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创造新货币,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交易媒介—稳定、买卖流动性支持;价值储藏—相对稳定性、获得收益;记账单位—稳定、法定定价权。杨民道还指出,货币持有人的动机包括:消费-OTC,方便快捷的支付;投资-币币现货、期货、稳定币;储藏-被动收益(保本 抗通胀);信用-借贷(可用资产抵押借贷)。此外,他个人认为Libra,创新一个货币是可行的,因为其已经有广泛的用户群,也许Libra最终会选择美元进行锚定。[2019/9/19]

当然,在反思之余,用户们并没有丧失对DeFi的信心,正如曹寅所说,“这次事件之后,整个DeFi社区对安全的重视和投入会上升一个数量级,用户的对DeFi的认知也会提高不少,这次事件就当作DeFi建设者们神农尝百草吧。"

欲速则不达,简单的才是耐用的

从去年年初开始,DeFi似乎进入了大爆炸的阶段,各类DeFi引用接踵而至。这样大跨步发展,注定会埋下隐雷。

“最近三个月来,我看到DeFi新应用和新资产正以至少每天两三个的速度涌现,而DeFi协议之间的可组合性,使得DeFi的复杂性更是呈现指数级别增长,协议互相之间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乐高积木组合方式。”曹寅表示。

和曹寅持一样的观点,IOSGVentures在推特连发几问提出质疑:DeFi的复杂性是否超越了其成熟度?协议的组合带来机会,同时也面临兼容性风险。DeFi产品需要解决代码审计以及安全性问题,DeFi虽然相比于传统金融有更高的收益,但高收益往往对应的是高风险,DeFi还需要更多的风险提示。

同时不少开发团队也需要放缓协议的速度,确保产品在上线之前有合格的审计以及漏洞排查。

“市场能力固然重要,但研发能力也要匹配上自己的野心。”DeFiLabs创始人代世超呼吁,希望中国社区投入更多研发和专业资源在cryptofinance领域。目前defi领域颠覆性的创新产品都是国外先行研发。中国defi社区正在起步,但研发资源还比较薄弱。

但这里可能有一个悖论,既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审计费用,延长交付时间,都会增加成本,反之又极具风险。

对于DeFi之所以收益普遍比CeFi高出很多,其收益主要来源于DeFi的开销低,省去了传统行业的中间商。而当代码100%完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风险降低市场的收益也会随着下降。

对于用户来讲,高收益和透明性最大的拥趸因素,在DeFi没有做好这两点的情况下,用户需要慎重选择参与,目前来看,时间仍然是最好的试金石。

当然,对于DeFi产品,在行业内也有着很多的抨击和怀疑。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后,DeFi和CeFi也成为了热门讨论话题。

DeFi还是CeFi,不是选择题

追求金融平权的加密朋克们,一开始就将DeFi置于CeFi的对立面。DeFi的黑客事件,更使得有些人提出了“DeFi无用论”的观点,或者建议重新审视DeFi的内在价值。但单从安全角度而言,成立了上百年的CeFi也经历过很多安全事故,直到2016年也出现过黑客连续通过swift盗取厄瓜多尔、菲律宾、孟加拉一众银行的事件。

不管是DeFi还是CeFi,都有一个必经的试错和成长的打磨过程。和比特币被死亡200多次一样,经历伤痛是新生事物必经的阶段。就区块链能够带来的变革领域来看,区块链技术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人称DeFi属于早期产品,其实就区块链的成熟期来看,现在所有的区块链产品仅仅是起步阶段而已,只不过行业参与者总会高估行业的发展时期。

以结果为导向,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争论当中,我们更多的是应该考虑效能的最大化,而非达到目的的手段,不需要非黑即白,非彼即此。

比如政府和一些慈善企业推出的企业联盟链,即使看上去没有那么的去中心化,但也能做到高效的处理事务,让1+1大于2。

MakerDAO中国社区负责人潘超在文章中写道,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和理念,就像跷跷板两端的?DeFi?和?CeFi,彼此水火不相容,但之间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金融的环节。这些环节在金融活动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正是这种必要性才形成金融的平衡。

DeFi和CeFi并不是必选题,在技术层面可以考虑融合两者的优势,达到最终用户的需求。在用户选择层面,也没有必要太过在意D还是C,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才是最好的产品。当然,在文末还要提一句,dForce作为亚洲的DeFi代表,甚至在社区中掀起了对中国人产品的口诛笔伐和冷言嘲讽。

正如曹寅所说,我们现在必须立刻意识到,DeFi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危险区域,无论是否有竞争关系,其实都是在一艘飞船上。开发者们应该放下各种门户之见和利益立场,携手合作,设计打造出更安全的DeFi飞船,为飞船上的用户负责。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链链资讯

[0:15ms0-3:307ms